第67章 初至京口(1 / 1)
建安十四年春,刘备带着赵云及五百白毦精兵,乘坐舟船,顺江而下,抵达京口。
江东方面,鲁肃早已在码头等候,礼仪周到,场面盛大。
“皇叔一路辛苦!”
鲁肃迎上前,执礼甚恭。
“有劳子敬远迎。”
刘备下船,笑容和煦,举止从容,丝毫看不出身处险境的紧张。
他身后的赵云,白袍银枪,目光锐利而沉静,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周围环境,那五百白毦兵更是军容整肃,令行禁止,引得江东兵士暗自侧目。
鲁肃将刘备一行安置在早已准备好的馆驿,道:“吴侯已在临江殿设下宴席,为国太及皇叔接风洗尘。
请皇叔稍事歇息,晚间赴宴。”
刘备含笑应下。
待鲁肃离去,馆驿内外看似平静,实则暗哨遍布,气氛无形中透着一丝凝重。
赵云低声道:“主公,此处看似守卫森严,实为监视。
晚间赴宴,需万分小心。”
刘备点头:“我心中有数。
子龙,依军师之计行事即可。”
傍晚,鲁肃亲自来迎。
刘备仅带赵云及十名贴身护卫,前往临江殿。
殿宇依山傍水,气势恢宏,灯火通明。
殿外甲士林立,刀枪映着火光,寒气森森。
步入大殿,只见孙权高坐主位,碧眼紫髯,威仪棣棣。
其侧后设一珠帘,隐约可见一位老妇人的身影,想必就是吴国太。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周瑜、张昭、顾雍等皆在座,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刘备身上。
“刘皇叔至——”
司礼官高唱。
刘备稳步上前,对着孙权躬身一礼,气度沉稳:“备,见过吴侯。”
又转向珠帘方向,深施一礼:“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国太贤德,今日得见,备之幸也。”
珠帘后的吴国太微微颔,似乎对刘备谦恭有礼的态度颇为满意。
孙权抬手道:“皇叔不必多礼,请入座。”
宴席开始,觥筹交错,表面上气氛融洽。
酒至半酣,张昭率先难,举杯问道:“久闻皇叔以仁德着称,不知这‘仁德’二字,于乱世之中,可能当得饭吃,挡得箭矢否?”
话语中带着一丝讥讽。
刘备不慌不忙,举杯回应:“子布先生此言差矣。
仁德,乃立身之本,立国之基。
昔文王以仁德兴周,高祖以宽仁得天下。
无仁德,则民心离散,纵有强兵坚城,亦难长久。
备虽不才,亦知民心向背,乃天命所归之关键。”
一席话,不卑不亢,既回击了张昭,又阐明了己方立场。
周瑜见状,微微一笑,插言道:“皇叔高论。
然则,赤壁之战,若非我江东儿郎用命,孔明先生巧借东风,皇叔之仁德,可能退曹兵八十万乎?”
此言意在强调江东之功,压低刘备。
刘备坦然道:“公瑾将军所言极是。
赤壁之功,在吴侯决断,公瑾指挥,江东将士浴血。
备与孔明,不过略尽绵薄,顺应天时耳。
孙刘联盟,同心戮力,方有此胜。
此正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之理。”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回联盟,避开功劳之争。
周瑜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光,正要再言,忽闻殿外传来一阵清脆而略带骄横的女子声音:“母亲!
兄长!
是何贵客至此,竟如此热闹?”
话音未落,只见一位身着红色劲装,腰佩短剑,英气勃勃的年轻女子,带着几名同样带刀的侍婢,大步闯入殿中。
她目光如电,毫不避讳地直接看向席间的刘备。
众人视之,正是孙权之妹,孙尚香。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不之客,和那位身处漩涡中心的刘皇叔身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