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汽车管理局~大佬(4 / 4)
是内心真正认同的那个名字。
公安部顺势推出“真名认证”新政:公民可依法申请更改姓名一次,不限字数、不拘文法,只需通过“声纹契合测试”??即本人朗读新名时发出的频率必须与个人脑波基频共振。
一个月内,全国共受理改名申请四千二百万人次。常见新名为“听风”“唤雨”“知本”“归真”,也有直接取自古诗的“江畔何人初见月”,甚至有人命名为“一声叮”。
社会悄然转型。广告取消洗脑式重复,改为情绪共振推送;法庭审判引入“共情音频回放”,被告需聆听受害者记忆中的声音才能陈述辩护;连军事训练也加入“静默作战”科目,士兵要学会在完全无声状态下完成战术配合,依靠呼吸节奏与心跳同步传递指令。
最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下一代身上。新生儿不仅啼哭频率稳定在110.25Hz,更展现出惊人的听觉共感能力。六个月大的婴儿能准确分辨父母谎言时的声带微颤,三岁孩童可通过语气判断陌生人善恶,五岁幼儿集体创作了一首无谱之歌,经录音分析后发现,其结构完美符合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
联合国正式将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即谭明远归来之日)定为“人类共鸣节”。首年庆典上,全球七大洲代表齐聚云南密林,手持各自文明的古老乐器??非洲骨笛、印度tabla鼓、阿拉伯乌德琴、欧洲教堂钟、澳洲迪吉里杜管、美洲鹰羽哨、东亚编钟??共同演奏《谷魂归仓》。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石门缓缓关闭,再未开启。
但人们知道,它从未真正离去。
因为在每个清晨醒来时,在风吹树叶的沙响里,在母亲轻拍婴儿的哼唱中,在恋人相视一笑的呼吸间隙,总有一声极轻的“叮”,悄悄响起。
像心跳,像誓言,像文明在黑暗中摸索千年终于摸到了自己的名字。
一年后,中科院发布《声觉文明白皮书》,总结这场变革的核心结论:
>“人类从未失去记忆,只是忘记了如何倾听。
>当我们停下喧嚣,世界便开始歌唱。
>而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自然,
>是学会与万物同频。”
书末附录一页空白乐谱,标题为:
【第九章:待续】
下方一行小字:
>“执笔者,是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