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2章 进退维谷(2 / 3)
要在强大的海汉舰队眼皮子底下渡过大同江,对于连船都没有的清军来说实在不太现实,他们已经尝试了各种办法,但很显然这些办法都并不可行,在海汉人面前也有班门弄斧之嫌。
但现在看来清军不但水战不是海汉对手,陆战也是相当吃力,在大同江畔的交锋可谓惨烈,清军此役的伤亡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过去一年对外战争的总和。然而结果却仍是未能看到突破海汉防线的希望,甚至连给对手造成了多少伤亡都难以判断。
打完这场仗,皇太极其实现在已经醒悟了几分,海汉在大同江畔摆下这个阵,目的可能不仅仅只是要阻止清军渡江南下,更有借着这个战场消耗清军有生力量的意图在其中。理智告诉他现在就应该果断撤军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不甘心”这个念头也在不断地消磨掉他的理智,让他难以用沉稳的心态去作出一个对己方最有利的决断。
而其他将领的心态也与皇太极大同小异,他们这次调集大军出征朝鲜就是抱着势在必得的态度而来,甚至一开始都并没有将海汉的介入视作真正的麻烦。但如果现在回过头再看这几个月的战事过程,海汉当初在鸭绿江的先硬后软应该也是故意为之。
试想当时如果海汉就以鸭绿江为防线构筑阵地,清军想要在当地完成渡江也并非易事,甚至有可能会让出征朝鲜的作战计划直接胎死腹中。但海汉却在一个奇妙的时机选择了主动退出鸭绿江,将入朝的通道毫无保留地奉送给清军。当时看似乎拣了个大便宜,大军不用死战便顺利渡江进入朝鲜,可现在回头再看,这分明就是海汉有意引清军入朝的举动。
清军入朝之后,海汉会借此提出多少条件,又从朝鲜拿到多少好处,这大概是必然会发生的状况。光是这大同江畔的军事基地,就不知道要耗费朝鲜国多少资源才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起来。而海汉人在这里基本上也算是享有主场之利了,以逸待劳应战长途跋涉而来的清军,自然更占优势。
清军劳师动众发动战争,到目前连本都还没捞回来,而朝鲜连失数城,又要养着海汉军这个吞金兽,想必日子也难过得很。这么一想,海汉似乎才是清军发动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不但在朝鲜狠捞了一大笔,还趁火打劫去辽东掳走了大量人口,两头吃好处。
想明白其中缘由之后,清军将领们的怒气更是难以平复了,凭什么我们打生打死,却让海汉人占了大便宜,如果就此灰溜溜地退兵,那这趟差事岂不是白跑一趟,消耗钱粮无数,伤亡数千人,到头来甚至都没能对朝鲜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谁能甘心咽下这口窝囊气?
阿济格向皇太极提出了一个建议,放弃继续攻打这处海汉据点,向北且战且退,但退兵不收兵,将朝鲜北方的土地先据为己有,这样也算是没有白来这一趟。
“但你知道这样做需要留多少兵马在朝鲜驻守吗?”皇太极听完之后面无表情地反问道。
“两到三万足矣。”阿济格继续分析道:“海汉人步军战力虽强,但却不太敢深入内陆作战,一直不想在朝鲜境内跟我们打运动战,所以才会选择了各种江河水脉附近摆开战场。而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放弃沿海区域,攻占内陆城镇。海汉人兵力有限,多半不敢跟进,到时候我们再慢慢寻找渡江进攻汉城的机会。”
皇太极听了阿济格的主意,其实已经有点心动,将战场从临海的江河流域拉到内陆,的确可以有效限制敌人的发挥。他知道海汉军的快速投送几乎都是依赖其强大的海运能力,但一旦战场转移到内陆,海汉军的行动力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会主动放弃进入内陆地区。
但这样做也会有一些问题存在,清国目前并不打算直接吞并朝鲜,因为的确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镇守面积庞大的朝鲜半岛,也没有足够的官员来治理这片地区,所以清军的打算是通过战争降服朝鲜统治者,让其放弃与海汉和大明的外交来往,尊清国为宗主国。清军要的是速战速决,而不是将这场战争打成漫长的消耗战,如果不能快速降服朝鲜,那么可以说整个战略就是失败了。
阿济格的办法固然可以让清军暂时从朝鲜获得大片领土,但有了海汉撑腰的朝鲜肯定不会就此忍气吞声。如果就此开始不断地组织反击,那到时候清军还将被继续消耗,而海汉应当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他们只需要留守大同江畔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