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九百四十四章 陈化米?卖给倭国好了(2 / 7)

加入书签

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确实是个办法。”

    徐成楚在奏疏里提议,如果来自陕甘绥、云贵川黔等偏远地区的学子,在上完了大学堂后,有志于并且愿意前往边远地区执教、戍边、教化民众的话,可以减免全部的学费,这种减免,在五年内,以俸禄的方式发放,并且给官身。

    一般为五年为期限,在支边的过程中,额外给俸禄,考成上上,再给恩科进士。

    徐成楚这个提议,主要是为了改土归流之意。

    湖广,其实在大明就已经有了湖南湖北之分,湖南多土司,朝廷很多政令,都无法推行,改土归流,大量任命流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个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愿意去的是少数。

    解决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在朝廷眼里是更加伟大的利益,但在大多数士大夫的眼里,个人利益才是更伟大的利益,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士大夫,完全没必要去这些危险的地方拼命。

    王谦是威逼,徐成楚是利诱,两者办法,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个矛盾。

    朱翊钧处置了这几日积压下来的奏疏。

    王谦已经回到了松江府,他上了本奏疏,感谢了圣恩给驿,又奏闻了一些事情。

    松江地面,又想折腾黄浦江行宫了,这次要从四百亩扩张到八百亩,只比北衙皇宫的一千亩小了二百亩。

    理由是圣上南巡常驻松江府,处理海事方便,随扈臣工需要居所,要营造官邸,这一次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因为朱翊钧亲自去看过,完全够用,不用扩张一倍的面积。

    松江府要是有钱烧得慌,可以送到内帑,大明皇帝缺钱缺的厉害。

    “不是,这是要做什么?五年的陈化米能吃?”朱翊钧惊骇的看着奏疏上的内容。

    松江府兴起了一股吃陈化米的风潮,戏称紫米,王谦上奏说:松江府贵人家,以紫色米为尚,无肯食白粳者,蒸而食之,散而不黏,饱满有劲,自带异香,入膳上选。

    一年内的叫新米,一年到三年的为陈米,三年以上为陈化米。

    朱翊钧是个种地的,大米,无论怎么储备,只要放三年以上,米的颜色就会逐渐暗沉,甚至隐隐透露出紫色,三年以上的陈化米,处置办法一般都是酿酒,其次是做饲料。

    做饲料,牲畜幼崽也不能吃这种陈化米,因为有霉菌的问题。

    而松江府兴起的这股风潮,起因也简单,大明在今年夏收之后,要进行全国范围内排查常平仓,府州县的粮仓也要排查,就有了大量对库的陈化米出现了市面上。

    低价接手陈化米的势要豪右,为了把这种米卖掉,所以才有了这种风潮,连五年窖藏这种概念都整了出来,而且卖的比新米都贵!

    “冯大伴,你说朕是不是有点过于迂腐,想法有些过于陈旧过时了呢?”

    “这陈化米,就这么卖出去了,而且越贵越有人买?按理说,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这陈化米的使用价值已经见底了,还能卖的比新米还贵,当真是天下奇闻。”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颇有些感慨的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