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航运规模大扩张(2 / 5)

加入书签

p;   再说,数量足够多,就能让更多的人有工作,这个意义更大。”

    单纯只看赚钱,香港的地产就能让杨文东赚的盆满钵满,可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只看银行卡里的数字,在这个时代,赚到百万港元,基本上就是一辈子无忧了。

    实业这一块,除了赚钱,带动就业也非常重要,特别是眼下的香港,大量的外人涌入,虽说他不一定会直接招聘这些人,可劳动力市场是一体的,哪怕自己招聘了大量其他人,最终也会让这些外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更不要说大型工厂带来的衍生工作岗位了。

    “嗯,薄利多销。”苏依依点点头。

    杨文东曾经教过她很多商业方面的知识。

    随后,杨文东将塑料袋收了起来,说道:“购买别人的专利,这件事估计也没那么快完成,说不定还买不到,等欧洲那边有消息再说吧。”

    其他人也不是傻子,或许他们也能看到塑料袋子的庞大价值,自己想去收购,也不是一定能成功的。

    不过,实在不行就退一步,想办法拿到授权,一家欧洲小公司,显然也没能力在亚洲生产以及开拓市场,这样成功的可能性要高一点,但这样的话,就有些受制于人了。

    只有等欧洲那边的反馈再说了。

    “嗯”苏依依点点头。

    下午:

    “杨生,杨夫人。”郑玉华来到老板办公室后,招呼说道。

    “坐。”杨文东示意后,问道:“日本那边的五艘货轮,谈的怎么样了?”

    郑玉华回答说道:“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就剩下价格,另外还有日本银行的一些利息问题。”

    “嗯。”杨文东点点头,又问道:“交期呢?”

    郑玉华说道:“五艘货轮的交期一共是一年半,他们会采用多艘船坞共同建设,第一艘会在10个月内建成。”

    “行,时间还可以。”杨文东点点头道:“那就尽快达成价格上的一致,航运市场最近还不错,我们为了最后的价格浪费时间,也不划算,这方面也要考虑一下。”

    60年代,整个航运市场都是大爆发的时代,本质原因也是因为全球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强了之后,自然就需要购买很多自己国家生产不了的商品,再加上老美在二战后一直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虽然本质是为了自己,但全球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大幅度增加。

    而造船产业的发展速度,可是比不上需求的,因此,航运业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明白,我会尽快与日方达成协议。”郑玉华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问道:“那二手货船的进展怎么样了,长兴实业的新产业园竣工了,主要就是生产行李箱的,等到了明年年初,产量就会比现在大多了。”

    目前,行李箱出口还是需要依赖自己的船,不然这么占空间的货物,租其他船能亏死。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