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推波助澜、共抗时艰(4 / 5)
的?”中年女子有些不信。
随后便走到一旁阴处,一边吹着海风,一边打开报纸。
打开后的第二页,就是关于目前旱灾的报道:“时有记者杨立仁报道:“连续数月,香港地区滴雨未降,水库蓄水量急剧减少,水资源变得极度紧张。
田野中,稻田荒芜,土地干裂,池塘干涸,无水的水库内长满杂草,九龙部分百姓们为了寻找水源,挖地三尺,却只能挖出黄泥。
部分地区,已然出现了断水现象”
文章内容,写的极为真实,除了记者的文字描述,还附带部分民众的采访,以及一些水井附近,围满了无数人的照片。
看起来极为真实。
“想不到旱灾居然这么严重了。”中年女子看完一段后,心中有所感触。
这段时间她在港岛,也知晓水的供应有点问题,因为家中的水都变的非常慢,这就已经让她觉得很烦恼了,洗个衣服或者洗个澡,都需要等很久。
可现在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在其他地方,很多人都快连喝的水都没有了,实在是太惨了。
接下来,她又继续看着后面内容,这份内容重点是描述香港长兴慈善基金会与港府一起合作,会在九龙半岛的十个地点,修建蓄水池,从而给附近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用水。
这些水站会在2个月后竣工并提供淡水,届时会有一定的要求限制,以保证只有最需要淡水的人,能够优先获得淡水。
“长兴慈善基金。”中年女子也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在寮屋区居住的可怜日子。
如果不是她父亲有能力,那她这辈子,可能也是离不开寮屋的。
“我得去捐点钱。”中年女子突然想到,这东方日报这篇文章的最后,写了长兴慈善基金的账户。
任何人,愿意做慈善的,都可以去银行进行捐款,不过这种捐款是没办法指定慈善项目的;
想要指定做什么类型的慈善,那得去长兴慈善的站点,进行现场委托才行。
想到就干,中年女子瞟了一眼其他内容,不急着现在看,于是就立刻手招了一辆出租车,朝着中环方向前去了。
香港,中环的一间小办公楼内:
金镛看完手中的东方日报,合起后放下,说道:“杨生果然厉害,这一招,至少能够帮助几十万严重缺水的普通人了。”
旁边的沈宝新则道:“方法是好方法,可没有足够的财力与关系,怎么可能做的起来?整个香港也没几个人能够做到。
投入几百上千万买地建水池以及相关设备、还需要铺设管道,这明显也需要与港府的关系,不然自来水厂能这么配合?
还得有货船运水,不然光有这些有什么用?你建好了港府也不会给你水?然后还需要人力维持现场环境、又要有传媒来宣传这件事,不然也没多少人知道。”
“是啊。”金镛点点头:“果然还是那句话,想做成大事,靠幻想是没用的,要投入实际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