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荒岛(2 / 3)

加入书签

可以辨认出上面刻着一些笔画方直、结构古拙的汉字。

林昭棠用手小心翼翼地将苔藓和泥土拂去,凑近了,艰难地辨认着那些模糊的字迹:

“……大……周……水师……于此……”

“……泊……修……补……”

“……刻石……以……纪……”

后面还有几个小字,更加模糊,她几乎将眼睛贴了上去,才勉强认出——

“……望……归……故……土……”

大周水师?!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在林昭棠脑海中炸响!

周!

又是“周”!

那块刻着“周”字和自家族徽的船板!奶奶口中可能与林家是世交或姻亲的“周”姓!吴伯遗言中提到的、可能“不信天”的、需要一直往东寻找的线索!

难道……吴伯说的“岛”,就是这里?这座荒岛上,竟然存在着数百年前、一个名为“大周”的水师留下的遗迹?!

这块断碑,证明了在遥远的过去,早有来自中原的舟师,驾驶着巨舰,远航至此!他们曾在这里停泊、修整,刻石纪念,最终却不知所踪,只留下这荒废的营地和一句浸透着无尽乡愁的“望归故土”……

历史的厚重感与宿命的交织感,如同潮水般将林昭棠淹没。她抚摸着冰冷粗糙的碑文,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代水手眺望西方、思念故土的目光。

他们,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是被命运抛到这片陌生海域的“刍狗”?他们最终回去了吗?还是……葬身于这无尽的沧波?

三、泉眼与种子

这个发现,极大地震撼了所有幸存者。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漂泊者,而是踏在了一条被前人足迹隐约标示过的、古老而神秘的航线上。

希望,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燃起。

或许是冥冥中的指引,在距离石屋遗迹不远的一处背阴岩壁下,他们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泉眼。泉水汩汩地从石缝中渗出,在下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清澈见底的水洼!水质甘甜凛冽,足够他们几人饮用!

淡水的问题,解决了大半。

傍晚,幸存者们聚集在泉眼旁,用捡来的破烂锅具(来自西班牙船的残骸)烧着开水,烤着捕获的鱼虾。虽然依旧艰苦,但有了稳定的水源和前人的遗迹,人心似乎安定了一些。

阿海坐在林昭棠身边,玩弄着沙滩上捡来的彩色贝壳。忽然,她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小手在泉眼边缘湿润的泥土里抠挖着,然后举起小手,献宝似的递给林昭棠。

林昭棠低头看去,只见阿海沾满泥巴的小手里,攥着几颗干瘪细小、毫不起眼的褐色种子。不知道是什么植物留下的,也不知在泥土里埋藏了多久,竟然还保持着完整的形态。

她接过那几颗种子,放在掌心。种子很小,很轻,却仿佛重逾千斤。

她想起了陈怀安。在那个干旱毁灭一切的青禾原,他也是在废墟和灰烬中,寻找并种下了最后的希望之种。

种子。

又是种子。

从北方旱魃之地,到南方沧波之上,无论遭遇怎样的绝境,生命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留下延续的火种。

她看着阿海那纯真而懵懂的眼睛,看着掌心那几颗渺小的种子,又抬头望向那片埋葬了吴伯、也隐藏着无数秘密的、浩瀚而规律的海洋。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清晰起来。

四、扎根

夜里,海风微凉。幸存者们利用找到的芭蕉叶和树枝,在石屋遗迹旁搭起了简陋的窝棚,总算有了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林昭棠没有睡。她就着篝火的光芒,再次研究那枚铜铃。经历了爆炸、落海、浸泡,铜铃依旧完好,只是色泽似乎更加深沉内敛。她将其对着篝火,倾斜角度,铃身的花纹在火光映照下,投映出的星图光斑似乎与南洋的星空对应得更为精确了,尤其是对东方某些星辰的指向,异常清晰。

吴伯的遗言在她耳边回响:“往东……一直往东……”

这块“大周水师”的断碑,似乎印证了这个方向。

她收起铜铃,走出窝棚,来到那眼清泉旁。阿海发现的那几颗种子,被她用一块柔软的树皮小心包好。

她蹲下身,在泉眼旁松软湿润的土地上,用手指挖了一个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