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9章 燕王肯定是损兵折将拿下平壤(2 / 2)
住。
公孙明直反应极快,一见唐军现身,便知平壤城大势已去。
他与渊邵简短商议后,果断下令鸣金收兵,先行撤退。
反观高桓权一方,主帅贺健带头倒戈,率最精锐的部队向唐军“投诚”,并立即调转枪口对准旧主。
群龙无首的士兵们见状,再无任何心理负担,纷纷弃械投降。
最感憋屈的莫过于高桓权本人,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五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连自己都成了唐军的阶下囚。
平壤城内,李想与刘谨正在商讨高句丽的善后事宜。
“王爷,那个高桓权,您打算如何处置?”刘谨问道。
“你的看法呢?”李想反问,起了考较之意。
刘谨想了想,回道:“无论是高藏王,还是高桓权,乃至渊盖苏文,于我大唐而言,皆非善类。”
“高句丽历史悠久,与突厥、薛延陀等部族不同,他们拥有成熟的文明与深厚的国族认同。大唐若想将其彻底同化,绝非易事。”
“如今大唐国力鼎盛,自然无所畏惧。但王朝盛衰,世事难料。属下认为,即便我朝在高句丽复设汉时郡县,实利亦是有限,反而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疲于奔命。”
“有话直说,在本王面前不必拐弯抹角。”李想看出了刘谨的谨慎,不禁莞尔。
“王爷,属下之见,高句丽之地,除王爷先前所言的辽东沃土值得经营外,鸭绿江以南多是山地,土地贫瘠,产出有限,可人口却相当密集。大唐若要在此维持统治,成本高昂且收效甚微。”
“因此,属下斗胆提议,不如保留高句丽的国祚。我大唐只取辽东,设辽东道。至于鸭绿江以南,无论是高句丽故地,还是新罗、百济的疆土,都无需并入大唐版图。”
“当然,我们并非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我们可以让高藏王继续在平壤为王,同时奏请陛下,册封高桓权为另一国王。”
“如此一来,便有了南北两个高句丽王。至于在逃的渊盖苏文,他绝不会善罢甘休,极可能在北方拥兵自立。届时,高句丽将重现三国鼎立之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