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3117章 叶帅的布局(1 / 5)

加入书签

    利用舅舅伊万诺维奇在内政部主管经济安全的便利,疏通物流环节的“梗阻”(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非法盘剥)。

    并尝试通过彼得罗维奇家族在基辅的贸易渠道,为加工产品寻找更稳定、利润更高的出口市场(如中东、北非)。

    选择几个条件成熟、合作意愿强的农场(包括之前成功合作的),由州政府提供部分补贴,引进军垦城成熟的滴灌/喷灌设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和小型农业无人机(用于植保和监测)。

    肖迪的团队负责安装调试和培训。

    这些“智慧农场”不仅作为技术展示窗口,更成为数据收集中心,为全州的精准农业推广提供本地化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

    几个月内,采用新种子的农田面积迅速扩大,农技服务的覆盖面和口碑直线上升。

    首批签约入驻产业园区的几家加工企业开始平整土地,基建的轰鸣声带来了就业和希望。

    “智慧农场”的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吸引了众多农场主参观学习。叶帅的“务实”、“懂行”、“说到做到”的形象,在农民和基层官员中进一步巩固。

    开局顺利,但叶帅和肖迪都清楚,仅靠农业单点突破,无法支撑一个州的全面振兴,更无法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博弈。

    在州政府内部会议上,叶帅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赫尔松州未来五年的核心发展方略——

    “黑土新粮仓,第聂伯河明珠”。其核心内涵为:

    1.基石:科技驱动的现代农业高地。

    持续强化育种研发,推出更多适应性强、附加值高的作物品种(如高油酸向日葵、特色蔬菜)。

    大力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完善从种子到餐桌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区域性的食品加工中心。

    不仅做乌克兰粮仓,更要成为欧洲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和食品供应基地,拥有定价话语权。

    利用第聂伯河黄金水道和赫尔松港(黑海沿岸),升级港口设施,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提升内河航运能力,打通农产品和加工品出口的“任督二脉”。

    改善州内公路网,尤其是连接农业主产区与加工园区、港口的道路。推动关键铁路支线的电气化改造。

    依托赫尔松州良好的光照和风力条件,在肖迪团队的技术评估支持下,规划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和风电场。

    逐步提高州内清洁能源比例,降低工业和农业的能源成本,并探索“绿电”出口可能性。

    提升赫尔松州立大学农学院的地位和投入,将其打造为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聘请国内外(包括军垦大学)顶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联合企业,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兴加工业的技术工人。

    改善州府赫尔松市及重点城镇的基础教育、医疗条件,营造宜居环境,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