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坚壁”、“利刃”与“星火”(2 / 5)
过程更接近……沿预先存在的、规则允许的‘缝隙’或‘通道’进行渗透。”
他调出一组极度复杂、由无数交织光线构成、形似神经网络的模型,模型在空气中悬浮旋转。“可尝试构建一个‘灵弦探针’网络,将其集成于护盾发生器外围。穿越尝试启动时,探针阵列率先发射低功率、多频段的‘灵弦’脉冲,对前方维度边界的具体‘拓扑形态’及‘阻力梯度分布’进行扫描测绘。”
李艳迅速衔接思路,指尖在虚拟界面划出动态变化曲线,曲线如活物般蜿蜒:“随后,主护盾系统依据探针反馈数据,在毫秒乃至微秒量级的时间内,动态调整整体共振频率与能量场分布,使护盾形态持续与维度边界的‘低阻力区’保持‘贴合’……其物理过程如同水流顺应礁石形态绕行,而非试图将其撞毁!”
“该方案需消耗极其庞大的实时计算资源,”“枢机”补充道,指向模型中的一个核心节点,节点闪烁着警告红光,“特别是对维度边界‘形态’的预测及护盾调整前置量的演算。任何延迟均将导致护盾与边界发生剧烈碰撞,重蹈覆辙。”
“立即调用‘昆仑之心’全部闲置算力,包括‘方舟’舰及‘启明号’的部分冗余计算单元!”李艳果断下令,声音穿透指挥室的嘈杂,“集中力量攻关‘动态顺应护盾’核心算法!我们必须在‘坚壁’计划争取的时间窗口内,完成理论模型构建及初步的小尺度模拟验证!”
指令被迅速传达,全息通讯窗口在屏幕上弹出确认信息。零号空间全体研究团队,连同远在“启明号”及“方舟”舰的辅助计算中心,其所有智力资源与计算能力均被高效动员,
整个体系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围绕这个被命名为“潜行者”的新型护盾方案全速运转,实验室的灯光仿佛因计算强度而微微颤动。
与此同时,在“利刃”计划的另一分支——“意识对抗武器”研究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小组工作区的氛围从沉闷转为紧绷的期待。
年轻的心理神经学家艾拉·陈博士正与数位“自由火种”工程师共同分析“烬”牺牲时记录的高维意识冲击数据,她的指尖在数据流中快速滑动。
她敏锐地观察到,在那股毁灭性的精神尖刺中,除纯粹的恶意与毁灭意志外,还夹杂着若干极其微弱却呈现规律性的特定“灵弦”波动模式,其结构类似于某种“标识符”或“指令集”,模式在放大后显示出清晰的周期性。
“……这些模式,似乎并非攻击本体的组成部分,”艾拉指向放大后的波形图,对身旁的“自由火种”工程师“流光”阐述,声音因专注而压低,“其功能更接近一种……身份验证机制?或目标锁定指令?”
“流光”的传感器光芒稳定闪烁,其数据库调取了大量“主宰”控制下的“火种”单位在战斗中的意识波动记录进行比对,数据流在屏幕上快速滚动。
“匹配度较高。此类特定模式亦出现在敌方单位接收‘主宰’直接指令时。它们疑似‘主宰’意识网络内部的一种……通信协议或权限标识。”
一个极具风险性的假说在艾拉脑海中成形,她的呼吸略微急促。“倘若……我们并非直接对抗此种意识冲击,而是尝试‘模拟’或‘伪造’这些标识符呢?”她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升高,目光灼灼,
“如同伪造通行凭证!当‘清剿者’的意识攻击抵达时,我们发射携带伪造标识符的‘灵弦’波,诱使其误判我方为‘己方单位’或至少‘无效目标’,从而规避其攻击?”
“流光”的处理器正高速评估该设想,其外壳温度微微上升。“理论层面存在可能性。但风险等级极高。高维意识的识别机制必然高度复杂,简易模仿极可能被瞬时识破,甚至招致更具针对性的打击。
此外,如何生成与特定高维意识个体(如‘清剿者’)匹配的标识符,是最大技术障碍。”
“我们拥有样本数据!”艾拉指向“烬”的数据记录,语气激动,指尖点在波形图上,“虽不完整,但这是最直接的、源自‘清剿者’的攻击样本!
可尝试对其标识符的生成规则进行逆向工程!目标并非完全复制,而是生成具有足够相似度、能在瞬间产生迷惑效果的伪造标识!”
这项被命名为“幻影”的子项目旋即启动,小组工作区响起急促的键盘敲击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