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地球文明首次干扰高维信息(3 / 5)

加入书签

地被提出——干扰它!

既然能捕捉到特定的高维信息模式,并理解了其大致的“生效机制”(即通过扰动底层弦背景来间接影响低维现实概率),那么能否制造出一种反向的“弦振动”,去抵消、覆盖或者扰乱它?

孔方佳在得知“契合试验”取得关键突破后,第一时间批准了这个更具攻击性的研究方向,并亲自将其命名为“弦球之手”计划。

“弦球之眼”负责看破迷雾,“弦球之手”则尝试拨动棋盘!

理论构建同样艰难。干扰并非简单的能量对冲,那样只会引发更剧烈的反冲。必须是一种更加精妙的、“以弦制弦”的方式。

研究团队提出了数十种模型,最终一种基于“相位共轭弦波”的理论脱颖而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弦球之眼”精确捕捉目标高维信息的瞬时振动模式,然后由“弦球之手”装置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一道与其振动相位几乎完全相反、但能量级数经过精密计算的“镜像弦波”。

两道波动在宇宙弦背景中相遇、叠加,理论上会产生强烈的干涉效应,从而极大削弱甚至抵消原高维信息对低维现实的影响。

这需要极其惊人的计算力来实时分析目标波动并生成“镜像波”,同时对能量控制的精度要求达到了变态级别——能量过低则干扰无效,能量过高则可能自身成为新的、更强的“特征弦”信号,无异于在黑夜里点燃火把。

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能源核心一次次过载,精密烧毁的元件堆积如山。但团队的热情从未消退。

终于,在一个模拟环境中,利用之前捕捉到的一段重复性较高的高维信息片段作为靶标,“弦球之手”原型机成功地将该信息片段的“有效强度”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七!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虽然未能完全消除,但这证明了一条路——高维信息,并非不可触碰、不可干涉的神之领域!

消息传到孔方佳那里时,他正在与阿斯塔罗斯进行例行通讯,讨论西部战场僵持的局势。

得到消息的他表面上依旧平静,不让二皇子看出端与,但结束通讯后,他独自在办公室伫立了足足十分钟,只有微微颤抖的指尖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他立刻下令,将“弦球之手”原型机及其配套的小型化“弦球之眼”-III型探测器,秘密加装到即将返回西部战场执行下一阶段侦察任务的“夜莺三号”侦察舰上。

真正的试验场,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黑塔帝国与叛军交锋的前线。

“夜莺三号”舰长,依然是沉稳老练的林涛上校。接受任务时,他看着舰体腹部那新加装的、造型奇特、被重重防护罩包裹的设备,表情凝重。他深知此行任务的性质已经彻底改变——从窃听,变成了主动出手干扰。

“元帅,干扰强度设定多少?目标如何选择?”林涛通过绝密频道直接请示孔方佳。

孔方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夜莺三号”的指挥室里,背景是地球办公室。他目光沉静如水,但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林涛,此次行动代号‘微尘’。干扰强度初始设定为最低档,目标是......叛军‘毒蝎’快速袭击舰集群。根据‘游弋之耳’长期监测,该集群的作战效能与一种特定的高维信息扰动模式(代号G-7模式)关联度极高。”

他稍微停顿,加重了语气:“你们的任务,不是在战场上决定胜负,而是试验。当G-7模式出现,并监测到‘毒蝎’集群相应获得战术优势时(例如命中率异常提升、引擎过载成功等),启动‘弦球之手’,实施短时、低强度干扰。

记录所有数据,尤其是干扰前后叛军作战效能的量化变化。记住,绝对隐蔽是第一原则,一旦有暴露风险,立刻终止试验撤离。”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林涛立正敬礼,眼中闪烁着挑战未知的兴奋与军人特有的坚毅。

“夜莺三号”如同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悄无声息地再次潜入西部战域,潜伏在一处巨大的星际尘埃云背后,远远地窥视着远方一场正在进行的追逐战。

帝国一支小型运输舰队在四艘护卫舰的保护下,正遭到叛军“毒蝎”快速袭击舰集群的凶猛追击。“毒蝎”舰体型小巧灵活,火力却不容小觑,它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不断发动攻击。

“检测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