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寻找高维的秘密(4 / 7)

加入书签

力场微弯能量束的路径……”孔方佳的声音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初。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轻轻覆在李艳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那个新的小生命的律动,仿佛从中汲取着力量。“这个小家伙也在努力呢……我们也不能落后。这次事情结束了,咱们回地球休假,大儿子也好久没见了”“嗯,听你的。”李艳轻轻的说到。

两人并肩作战,在寂静的研究室里,在跳跃的数据流前,在冰冷的设备模型间,共同挑战着人类认知的极限。时间在专注中失去了意义,只有屏幕上不断迭代优化的模型和越来越清晰的实验蓝图,标志着他们的前进。

终于,在经历无数次模拟失败、算法崩溃、结构优化后,一台代号为“弦面之眼”的原型机设计方案完成了。它不再像原来的传感器那样是一个单一的探头,而更像一个微型的、高度集成的实验室平台:

核心腔体:一个被多重力场和超导材料包裹的、直径仅一厘米的球形真空腔。这是实验目标区域。

维度关联探针阵列:如同精密的花瓣般环绕在核心腔体外壁,由十二组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和量子点探测器构成,能多角度、高精度探测腔体内的量子涨落关联信息。

“选择器”能量注入系统:集成在腔体上下两极,由微型化的高频激光发生器、可控强磁场线圈、以及特殊的时空相位调制器组成,能向腔体内精确注入所需参数的能量脉冲。

“河图洛书”直连端口:通过超导量子链路,将海量探测数据实时传输给基地最强的超算进行实时建模与反馈控制。

“绝对屏障”防护层:包裹整个平台的多重能量场与物理屏蔽层,厚度惊人,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和能量涌动的微光。

原型机的制造与组装在“昆仑之心”最底层、防护等级最高的“归墟工坊”内秘密进行。参与的都是经过最严格审查、签署了终身保密协议的国宝级工程师和技术员。每一个零件的加工精度都达到了纳米级,每一次组装都在无尘、无磁、超低温的环境中进行。孔方佳和李艳全程监工,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最后一层防护罩被小心翼翼地合拢,幽蓝色的能量纹路在表面亮起,发出低沉的嗡鸣时,整个“归墟工坊”陷入了一种神圣的寂静。这台凝聚了地球最尖端科技、融入了孔方佳突破性理论、寄托着对抗高维威胁希望的“弦面之眼”,静静地悬浮在测试平台上,如同一个沉睡的宇宙之卵。

实验地点选在“归墟工坊”深处一个被额外加固的隔离间。房间不大,墙壁、地板、天花板都覆盖着厚厚的吸波材料和铅锇合金板,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寂静之棺”。房间中央,只有孤零零的“弦面之眼”平台和控制台。孔方佳和李艳穿着特制的屏蔽服,站在控制台前。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只有设备自身散热系统发出的微弱嘶嘶声。

“启动基础力场屏障……启动超低温系统……启动真空环境……”孔方佳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异常清晰,他逐一确认着准备步骤。控制台上,代表各项系统状态的指示灯由红转绿。核心腔体内部被迅速抽至接近绝对零度的超高真空,强大的磁场和相位扭曲场将其与外界彻底隔绝。

“启动维度关联探测器阵列……”李艳轻声说道,指尖在控制面板上划过。嗡……一阵极其微弱、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般低沉的嗡鸣声从平台内部传来。控制台的主屏幕上,原本一片黑暗的区域,开始浮现出极其微弱、不断闪烁、如同静电噪音般的细小光点。这是背景量子涨落。

“目标:腔体中心点。注入基础量子扰动源(单电子)。”孔方佳命令道。一道微不可察的能量脉冲注入腔体中心。屏幕上,代表中心点的区域瞬间“亮”了起来!但并非一个亮点,而是……一片模糊的、不断蠕动变化的、如同星云尘埃般的光晕!

这就是在原有“高超清频辨传感器”视角下,一个量子点(单电子)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概率云图,它表示电子可能出现在这片区域的任何地方,位置是不确定的。

孔方佳深吸一口气,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他看向李艳,李艳也回望着他,眼中闪烁着紧张、期待与绝对信任的光芒。他点了点头。

“启动弦面建模算法……开启‘弦面之眼’模式!”“河图洛书”超算阵列的庞大算力瞬间被调用!屏幕上那片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