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殖民ABC大发展(5 / 6)
这些殖民点人口大多在8万至15万之间,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是吸引移民的主力。它们共享“天山”主星的防御预警网络,自身也部署了基础的轨道防御平台和地面护卫力量。运输主要依靠定期航班的客运舰和大型货运舰。
“c计划20个殖民星,”李艳的目光透过全息影像,仿佛与舰桥中的孔方佳遥遥相望,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和坚定的守护意志,“构成了‘新华夏星域’的主体。它们承载着超过300万移民的希望与未来,是人类文明在星海间最坚实、最富生机的立足点。人马座的星空下,新家园的灯火已经点亮。‘天山’的改造经验,正被复制到其他有潜力的星球上。”
“艳子,你注意自己照顾好自己,尤其你现在还挺着肚子呢。”孔方佳温柔的看着自己怀孕了6个月的妻子,如果不是妻子李艳强烈要求去殖民计划c,他是绝对不乐意的放行的。“放心吧,爷爷跟在我身边,我妈也过来了,他们会照顾好我。你自己倒是要注意点,我这段时间不在你身边,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你喜欢喝的咖啡种类,这几天我都和你副官说了,他有按我说的给你泡咖啡吧。”李艳也温柔的看着全息影像中的丈夫说到。孔方佳笑了笑,拿起身边的杯子,举了举,点了点头。
完成了和李艳的对话,孔方佳关闭了全息星图,深邃的目光仿佛已将这三条脉络、106颗殖民星球(34+52+20)尽收眼底。近两年的殚精竭虑,一套缜密而高效的殖民、守卫、生产机制已在这广袤的星域间建立起来,如同无形的神经网络,将分散的星火紧密连接。他转身,踱步到巨大的舷窗前,背影挺拔如松,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战术数据板冰冷的边缘。当他再次开口时,声音沉稳如磐石,清晰地勾勒出支撑这庞大星火网络的骨架:
殖民机制:
分级拓殖:明确“核心星”(如天山-4、磐石-7、方舟之鉴)、“资源\/工业星”(如熔钢-4、氦核-1)、“科研\/前哨星”(如深冰-9、微光-3、观澜站)、“生态\/农业星”(如翠峦-5、沃野-3)的功能定位与发展优先级。
标准化模块:推行“蜂巢”穹顶城市基础模板,包含居住区、生态循环区、基础工业\/维护区、科研\/教育区、行政管理中心。根据星球类型加载不同功能模块(如A计划加载重型工业模块,b计划加载极端实验室模块,c计划加载生态公园模块)。所有核心能源模块均采用标准化反物质堆接口。
定向移民:“方舟纪元”计划持续进行,但移民选拔更精准。通过“昆仑”主脑进行大数据匹配,根据殖民星需求(工程师、矿工、农民、科研人员)和移民者技能、意愿进行定向输送。“方舟级”母舰(5万人)是主力,“精卫级”大型客运舰用于补充和人员轮换。
星尘快道:依托“灵犀”网络升级、沿途建立的量子中继站以及‘通信包裹’的系统化建设,构建连接主要殖民星群的稳定通讯与快速物流通道(“星尘快道”),缩短信息传递与物资周转时间。通道关键节点的中继站由大型反物质堆供能,确保稳定。
守卫机制:
纵深防御:
外层:“烛龙之眼”深空预警哨站网络。部署在星域外围关键引力节点(如恒星系奥尔特云边缘、星团交界处),构成早期预警屏障。最新型的“烛龙-VII”哨站具备广域引力波扫描、高光谱侦测及有限的空间褶皱扰动感知能力。其强大的扫描阵列由高效反物质堆驱动。建立完备的类似太阳系的‘镇妖塔’体系,甚至规模还要大。
中层:“阎王”威慑阵列与机动舰队。在重要资源星(如天仓五)、交通枢纽、核心殖民星(如天山-4)的邻近小行星带、卫星背面或行星轨道L点,隐蔽部署“阎王-II\/III”型导弹发射平台。导弹的终极威力源于反物质弹头,其发射平台同样依赖反物质能源维持待机状态。同时,以“烽火”基地为核心,组建数支由“曲战三型”战列舰(主引擎及武器系统完全反物质化)、“曲战二型”战斗母舰(搭载反物质引擎的‘影刃-玄武’机甲)及“鲲鹏级”支援舰组成的快速反应舰队,按预定“烽火轮”防御圈进行常态化巡逻。
内层:“定海”安疆与行星防御。核心殖民星及重要工业星同步轨道部署“定海-IV”型空间褶皱稳定锚(由轨道反物质电站供能),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