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虫族?!是!又不是!(5 / 6)
窗口。高倍变焦镜头穿透浑浊如汤的空气,将数公里外“蜂巢城市”的细节清晰地拉近到眼前。
那是由无数大小不一、但结构规整的六边形或抗压拱形“单元”堆叠、连接、嵌套而成的巨大复合体。主体材质是一种深褐近黑的物质,表面光滑致密,反射着微弱的光泽,根据“烛龙”同步传回的高光谱分析,正是高度矿化、晶体化的硅基几丁质生物材料,其硬度和抗压强度远超已知任何虫族单位的外骨骼,堪比某些特种合金。
在这些强韧的生物材料骨架之间,巧妙地镶嵌、粘合着从附近开采来的沉重玄武岩块,作为主要的承重支柱和抗冲击屏障。整个“城市”如同一个紧贴在几乎垂直岩壁上的巨大有机-无机混合浮雕,结构呈现出惊人的流线型和完美的力学拱形,没有任何突兀的棱角,显然是为了最大化分散那无处不在的恐怖重压。无数大小不一的孔洞遍布表面,如同蜂巢的入口,深邃而神秘。
就在其中一个较大的、位于中层区域的拱形入口附近,一架“游隼”的高清镜头捕捉到了目标——真正的本土居民!
它们的体型远比叶璇认知中的任何虫族要小得多。最大的个体目测也只有地球上的大型犬大小(约一米长),最小的则只有巴掌大。形态各异,但主体结构仍能勉强看出与撕裂者、工蜂等同源的几丁质外骨骼特征——分节的身体结构,多节的附肢。
只是,亿万年的超重环境塑造,让它们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身体普遍变得极其敦实、低矮,几乎紧贴地面,重心极低;节肢粗短而有力,如同岩石打造的柱子,末端演化成适合在岩石表面攀爬、挖掘或抓握的厚重角质结构,有的像铲子,有的像凿子,有的像钳子。
体表的甲壳不再是战场上那种幽绿或暗红的侵略性色泽,而是呈现出与周围铁锈色岩石环境完美融合的深灰、铁锈红或斑驳的棕黑色,厚重无比,表面布满了细微的划痕、撞击凹坑和矿物沉积物,仿佛披挂着历经无数岁月磨砺的岩石铠甲。
然而,最令叶璇和整个探测组屏息凝神、几乎忘记了呼吸和重力压迫的,是它们的行为!
画面一:几只体型中等、甲壳呈现深灰色的虫族个体(叶璇迅速在心中赋予代号:工甲虫),正聚集在岩壁下一处散发着微弱蒸汽和硫磺气味的裂缝旁。
它们并非用蛮力或生物酸液挖掘,而是……使用工具!它们粗短却异常灵活的前肢末端,灵巧地抓握着一些东西:有的是边缘被打磨得异常锋利的、厚重的黑色燧石片(石刀),有的是用某种坚韧的、类似深紫色藤蔓的植物纤维牢牢捆扎着沉重玄武岩石块制成的简易石锤,甚至还有用弯曲的几丁质甲壳碎片和纤维巧妙编织、粘合成的、类似长柄勺子的容器!
它们分工明确:有的用石刀小心地刮取裂缝边缘凝结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硫磺晶体;有的用石锤沉稳而精准地敲碎较大的含硫岩块;还有的则用“勺子”将碎块和珍贵的硫磺晶体舀起,小心翼翼地倒入身后背负的、由更大更厚甲壳特化而成的“背篓”中。
动作虽然因重力而显得缓慢、沉重,却异常沉稳、精准,带着一种原始而高效的协调性,没有一丝混乱。
“工具……它们真的在制造和使用工具!”地质学家陈冰的声音充满了震撼,几乎失声,通过通讯频道传入每个人的耳朵。这简单的观察,瞬间击碎了人类对虫族“纯粹生物兵器”的固有认知。
“看那边!左上第三个窗口!”另一位生物学家张澜急促地提醒道。镜头切换。几只体型更小、甲壳颜色更浅、带着些许未成熟柔软感的虫族个体(代号:幼甲虫),正围着一小片匍匐在地的、散发着微弱幽蓝色磷光的深紫色苔藓状植物(代号:荧光地衣)。
它们没有像蝗虫过境般直接啃食,而是用细小的前肢末端的精巧抓握结构,小心翼翼地采摘下苔藓的肥厚“叶片”,堆放到旁边一块相对平整的石板上。其中一只幼体甚至尝试着将两片“叶子”叠在一起,用前肢笨拙地摩擦着,似乎在探索某种物理现象(生热?发光?),其行为模式透露出一种超越纯粹进食本能的好奇心!
更远处,在一处相对平坦的、被几块巨大岩石半包围形成的天然“小广场”上,几只体型最为壮硕、甲壳厚重如坦克装甲板、头部生有巨大钝角状撞角的虫族(代号:巨盾虫),正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