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大庆的第一次科举(三)(1 / 2)

加入书签

张谦在墨盒中蘸饱了墨水,笔走龙蛇于草纸之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此言人子之孝,当以体亲心、慰亲怀为本。

父母康健在堂,子女不宜轻涉远方,免使高堂倚闾望切,饱受牵肠挂肚之忧。

然,若事出不得已,或为求学问,或为谋前程,不得不游,则必明告父母所往之方向、所图之事业,使其知晓行踪,心有所安,不致悬想成疾。】

此一段,便是对圣人原文的解释,寻常考生写到这里,就已经能得到满分了。

而张谦显然意犹未尽,他思虑片刻,继续挥墨下笔。

【’然,所谓“远游”,非必为不孝也。

昔者孔子周游列国,亦为推行仁政之道。

今之远游,或为博览群书,或为增广见闻,或为求得一展抱负之机,皆是为他日能立身扬名,使父母得以安享尊荣,此实乃大孝之基也。

若固守乡土,碌碌无为,虽晨昏定省,而家计困顿,亲心何安?

故,远游之志,当与孝心并存。

游而必方,使亲知我所向;学而必成,使亲享我之荣。

如此,方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不负圣贤垂训之意!】

这一段不再是对经文的解释,更是张谦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审视。

他将自己对父亲的愧疚,转化为必须成功的动力,又将远游的必要性,与更高层次的孝道联系在一起。

这并非是狡辩,而是一个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求索的寒门学子,在接着考题吐露出最真实的心声。

写完这些,张谦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刚刚将胸中块垒悉数倾吐于纸上。

随即,小心翼翼地将草稿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誊抄到试卷之上。

接下来的几道墨义题,皆是中规中矩。

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子对圣人之言的阐发。

诸如“何为君子慎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何解?”之类。

这类题目对学子而言难度不大,主要看理解是否深入,阐述是否清晰。

而对于李彻这个现代人而言,完全不在意什么圣人之言,更在意的是人才的理解能力。

同样一段句子,其他人只能看到表面一层含义,而有的人则能做到深入浅出,甚至融合自己经历和理解,自然就是突出的人才。

张谦连写五道,只觉得文思顺畅,渐入佳境,几乎忘却了自己正身处万人汇聚的皇城考场之中。

周围的一切喧嚣仿佛都离他远去,眼中只剩下笔下的义理与胸中的沟壑。

然而,就在此时,不远处传来‘扑通’一声!

张谦手腕一抖,一滴墨险些污了草稿。

他愕然抬头,只见斜前方一名考生竟连人带椅瘫倒在地,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抽搐。

“肃静!不得东张西望!”

本考区的考官立刻厉声出声,目光扫过之处,所有学子都低下头不敢再看。

另外其他几名考官已快步上前查看,并通知场外。

不多时,一名医官提着药箱匆匆赶来。

他俯身仔细检查片刻,随即起身开口道:“无妨,乃思虑过度,神思紧绷所致,气血一时逆乱。”

“将他移至阴凉通风处,使其宁神静气,可不药而愈。”

听闻此人竟是因过度紧张而晕厥,众考生心中非但没有嘲笑,反而有种兔死狐悲般的共鸣感。

上万名学子聚集于此,还置身于皇权的直接注视之下,这本就会产生巨大压力。

而在此之前,这些学子虽然都有些落魄,远不及世家弟子,但仍保持着读书人的骄傲,认为自己只是怀才不遇。

帖经之后的墨义考题,则是完全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张谦也只是微微一叹,随即便收敛心神,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考卷。

外界的干扰,不能动摇他分毫。

他的目光,落在了第六道墨义题上:【若你所治之县,四季分明,却因连年耕种致地力贫瘠,当劝农改种什么作物以养地力?】

看罢题目,张谦先是微微一怔,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

此题......与圣人之言、经义阐发有何关系?

莫非是印错了卷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