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名利双轮(1 / 2)

加入书签

紧密的六重叩问,让灵坊中所有人陷入了沉默,在光球推动下,其余韵久久弥散于这座小城里。

良久,五行道人长长呼出一口浊气,收回远在天边的目光,转向杨天祏:“原来《道德律》的精髓,竟如此深奥……可是,平衡在名利、人性与文明中该怎么具体体现?”

杨天祏轻笑:“前辈或许尚未触到名利的纠缠内核,《道德律》就是在促进名利形成‘动态平衡’。”

五行道人眉峰微蹙:“‘德’的内核,难道不是单一的善或义?”

“并非如此。”

杨天祏摇摇头,郑重解释:“‘德’的内核不是单极的名或利,是‘名利共生且平衡’的总和。‘品德’拆开看:‘品’是分辨,‘德’是平衡的智慧,合起来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自私几分、行善几分’。”

五行道人望着光球沉吟:“这么说,德不是固定状态?”

“正是。”

杨天祏轻轻点头,“德不是‘固定的平衡状态’,而是‘随时随地找到平衡的能力’,不管环境怎么变,都能调出‘既不亏己、也不损人,还适配当下’的支点。”

他稍作停顿,五行道人适时追问:“儒家与法家即是道家的双向分野,按理说不应该有此局限。”

杨天祏嗤了口气:“正因为如此——造成两个极端:儒家只讲‘名(精神互动)’的规则,没说清‘利(物质分配)’的平衡,所以容易被骂‘空谈’;法家死磕‘物质规则’(法、利、分配),忽略了精神内核,容易让人困在‘得失算计’里,失了本该有的温度。”

他盯着光球加快流转的光晕,嘴角微勾:“‘名’是精神的刻度,‘利’是物质的刻度,能并行但不能互相替代。”

五行道人若有所思:“社会资源的分配,该如何与名利平衡挂钩?”

“社会资源本质是公共的,个人占有越多,从‘公共池’里取走的就越多——取走后若不能反哺,池就会干涸。”

杨天祏轻叹口气,“用‘争名’的本性倒逼‘多奉献’,才是名利的正向用法——‘名’的标准得清晰:谁献出的比例高、私占的比例少,谁就该得名。”

“就是道德律的三十六榜?”五行道人追问。

杨天祏点点头:“比如乡村的‘乡贤榜’,不看谁家私田多、分粮多,只算‘奉献占比’:农户李小二从公田分20石粮,却拿出18石接济邻里,奉献占90%,名字就刻在榜首,村民敬他、帮他;地主张大户分500石只捐50石,占比仅10%,便难获尊重,若想上榜,就得从私留中多拿出粮食。”

五行道人神情复杂地感慨:“人类文明千万年,始终没理顺名利的关系啊!”

“总在‘名利关系’上打转,要么对立,要么一枝独秀,很少做到‘共生互促’。”杨天祏语气透着几分犀利,“其实名利是人生‘双轮’,缺了谁都跑不起来,关键是让‘追名’逼着人‘舍利’,让‘逐利’推着人‘精进’,形成‘越舍越有,越有越舍’的循环。”

他目光投向光球,眼底映出若隐若现的阴影,继续道:“就像李小二因名声好,村民帮他改良耕种,来年收30石,私留3石(比之前多1石),同时能捐27石(比之前多9石),这便是双轮驱动的闭环。”

“这种平衡,对人自身有何意义?”五行道人目光恳切。

“这‘名利双轮’的平衡,恰恰是给‘内心神性’腾地方——不被名利绑架,才能看见自己本就有的能量。”杨天祏凝视着光球的目光愈发深邃,“说到底,人类文明不该用科技‘造外在的神’,而是‘让每个人心里的神性发芽’。”

五行道人一怔:“凡人自己成神?那神的核心岂不是……?”

“自己不想成神,却指望神来救——就像懒汉不想种地,还嫌天上掉的馅饼小。”杨天祏直接打断了他的迟疑,“‘自己成神’才对:神的核心不是‘能力强’,是‘不依赖’——不依赖外物,自己就是能量源头,就是规则本身。”

五行道人若有所悟:“圣贤追求的,也是这种不依赖吗?”

“圣贤都在追求:凭啥我这颗想通天彻地的心,天天得伺候这堆血肉皮囊?这种思维是向上的火苗,烧的是‘不得不’的枷锁。”杨天祏顿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