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淞沪来的民族企业家(2 / 4)

加入书签

还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可是和包玉刚比起来,就有些显得不够看了。

    南华政府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大量用于移民和运输军事物资的自由轮便被空置下来。

    南华政府当时已经没有了庞大运输需求,而且闲置下来的自由轮,光是维护保养就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于是南华政府就把这些自由轮出售给民间的商人。

    南华政府一共出售了55艘自由轮,排水量高达40万吨,包玉刚一个人就拿走16艘质量最好的自由轮,而且价格不到原价的一半。

    刘念智也是凭借父亲在南华建立时,有过不少贡献,才获得6艘自由轮的配额,大多人也只得到只有2-3艘,而且这些商人都是为南华做出过贡献的,普通商人根本没有机会入场。

    “包玉刚,那位淞沪的五金大王?”

    “他也来南华了?”荣鸿元没想到包玉刚也会来南华,1950年的时候,他还在港岛见过包玉刚,他还以为对方会和他一样在港岛定居发展。

    “就是他,他在1950年就来南华了,听说当时他见了李崇文一面后,便把自己的一半身家都捐给南华政府。”

    “这位包船王的可真有魄力,当初谁也不知道复兴军能不能在安南(北越)站稳脚跟,他就把自己一半身家捐出去了。”

    “包玉刚现在可是李总统的座上宾,不仅有着南华最大的船队,他前不久还在琅琊(西贡)建了一座造船厂。”

    “包玉刚这座造船厂不仅拿到了银行一大笔低息贷款,还得到了南华政府的技术支持,几十个国有企业的外国工程师都调到他的造船厂。”

    说到这里,刘念智也想到了自家的橡胶工厂,要不是有南华政府的支持,他也建立不起来这么大的工厂,原料、技术、土地、甚至是资金,南华政府都给他解决了。

    他觉得父亲对南华的投资实在太值了。

    “刘兄,来南华发展的淞沪商人多吗?”

    荣鸿元看着淞沪商会这华丽的装修,想必留在南华发展的淞沪商人,一定有着不错的实力。

    “确实有不少。”

    刘念智为荣鸿元详细介绍了留在南华发展的淞沪商人的情况。

    唐星海,这个和荣家不相上下的棉纺织业巨头,在淞沪地区解放前,便将工厂的部分设备与资金转移到港岛,后迁移至南华,建立了大统纺织厂。

    丁永福,这位淞沪印染厂、绸缎庄的老板,在1949年2月变卖全部资产,包括法租界的洋房、印染厂等,之后便前往港岛,后移民南华。

    1951年丁永福他用2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在长安城(河内)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一间名叫永福楼的餐馆。

    之后便迅速扩张,从中原、东番和港岛招揽了大量名厨,现在已经有17家分店了,是南华餐饮界的知名企业。

    周宗良,这位淞沪的染料大王,1948年将德孚洋行的资产转移至香港,后移居南华,现在从事染料贸易。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