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彻查雍州3(1 / 2)

加入书签

“我嘴笨,让文师给丞相讲吧。

文师,别吃了,先给丞相讲完再吃。”

“哈哈哈哈——”

众人都笑了起来。

苏则一边笑,一边把碗里的最后一口粥喝下去,取出麻巾擦了擦嘴,才开口道:

“丞相大人慢慢吃,顺便听我讲述一下雍州的情况。”

荀彧笑着点了点头,继续往嘴里塞着馒头。

苏则的讲述简洁明了。

原来雍州刺史府并没有拖延,而是雍州其他几郡的情况,严重程度一点也不比弘农低。

刺史府人手不足,只能先顾及重点郡。

平定雍凉叛乱后,管亥才知道,由于当年北宫伯玉、韩遂、王国等人的羌胡叛乱,再加上后来的李合叛乱,凉州的官吏空缺极多。

管亥把雍州的官吏,至少分了一半给凉州,导致了雍州的官吏也极为不足。

关键是雍州有大量世家大族参与了雍凉叛乱,这些世家的读书人不能用,其他世家大族的适龄读书人,基本已经被用足了。

管亥无奈,便向西南军团借人。

段煨便是这时借来的。

同时,刺史府为雍州的河东郡、弘农郡、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和武都郡制定各自不同的应对策略。

其中武都郡才由凉州划归雍州。

武都郡的民风极为彪悍,且是山区,故刺史府把武都郡当成第一重点。

其次便是关中平原地区的右扶风、左冯翊和京兆尹三个最富裕的郡,被当成了第二重点。

而河东郡和弘农郡则只能排在最后。

武都郡当成第一重点,是因为马率军逃往汉中,武都郡是陈仓道以及大散关的屏障,又守着祁山道,必须要保证民心稳定,以防马由汉中再次攻入凉州或雍州。

其次,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被排在第二重点,是因为这三郡地处平原,乃关中粮仓,亦是雍州民心稳定的保障。

只有这三郡的粮食产量上来了,才能保证对武都郡、河东郡以及弘农郡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对整个凉州和征西军团的支持,保证雍凉两州不再生乱。

自然而然,就把河东郡和弘农郡排到了最后的位置。

刺史府给弘农郡的任务是:不能有冻饿而亡者,其他视实际情况而定。

让段煨去做弘农郡太守,是看中他军人出身,做事雷厉风行,却忽略了他不擅长政务。

对此,管亥还在抱怨被大帅的《人才榜单》给骗了。

因为蔡成的《人才榜单》上,写着段煨“善政”

说白了,就是前几年让弘农郡先自治。

而扶风、冯翊、京兆尹和河东四郡的民力,除大力展农耕之外,还需要修缮郑国渠、白渠、龙渠等水利设施,以及植树造林、减少渭水泥沙含量等重大工程。

雍凉大旱之所以造成关中地区几乎颗粒无收,与关中三大渠年久失修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减少渭水的泥沙含量,亦是一项百年工程,从现在便要开始做。

其中,压力最大的便是支持征西军团。

征西军团在平定雍凉叛乱后,直接去收复河套地区,还要一直打到阴山以北。

虽然征西军团前往河套地区有便利的秦驰道,可粮食补给在雍州战备粮仓建好之前,几乎全部要由雍州供给。

包括日后征西军团去西域,同样需要雍州提供粮食补给。

别忘了,雍州还有西南军团,依然是由雍州提供粮食补给。

所以,必须在关中平原三郡投入极大的力量,才能保证雍州的稳定,也才能保证征西、西南两大军团的粮食供应。

弘农太守段煨,既不懒政,也从未懈怠。

然而,段煨一直从军,对政事所知甚少。

他只知道鼓励农耕,却缺少鼓励的办法。

尽管他按照《新制细解手册》照葫芦画瓢,可哪怕他去暗访,很多细节他也听不出来、看不出来问题。

于是,段煨在杨琦的指导下,决定下苦功夫,自公历393年开始,每年治理好一县。

他从弘农九县中属于山区的五个县开始,而且就住在县内。

于是,四年来,段煨已经依次治理好了华阴县、陆浑县、湖县和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