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玉门之变3(1 / 2)

加入书签

旁边吴畏往嘴里塞下一块鹿肉,口齿不清地补充道:“玉门关将士,皆为多年抵御外侵之士,劳苦功高。

你与叛贼勾连,他们则是无辜。

能不伤人,护民军便尽量不伤人。”

张猛无话可说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冯可他们竟然会顾惜自己麾下的那些兄弟。

张猛率领他们在玉门关镇守近十三年之久,早已和麾下将士养成了兄弟情。

君不见,近半数将士头上已染白霜?

几乎所有人都在玉门关安家,娶亲时,张猛参加了每个人的婚礼。

“那兵营中的兄弟和城头上的兄弟呢?”

张猛追问。

“放心!

入城前便已有令:宁愿自己受伤,不伤一个玉门关守军将士!”

张猛又想问什么,一个冯可亲卫走入大堂,大声说道:

“报!

玉门关四门及城头尽皆掌控,无人伤亡;可我八千将士围困守军军营,营中官兵宁死不降,非要见到他们的主将张猛将军。”

张猛闻言,猛然抬头,眼中却泛出泪花。

那可是他生死与共的兄弟呀!

“吾愿降!

请放过吾麾下将士和玉门关内父老乡亲!

他们皆不知情。

所有罪过,吾一肩担之。”

冯可有些惊讶地看着张猛,半晌后才轻轻问道:“反叛朝廷乃诛九族之大罪,叔威将军何不为自家九族求情,只为麾下将士求情?”

“汝亦知这是诛九族之大罪,求情何用?然吾麾下将士十数年守卫大汉西北大门,亦不知我参与反叛,有功无罪!”

张猛厉声嘶吼。

冯可走到张猛身前,抬起拳头向他胸前轻轻擂了一下,说道:

“叔威将军忠肝义胆,吾等敬佩!

放心,没人会死。

不过,尚请将军配合征西军团的下一步行动。”

在东汉,有人握拳轻擂军人的胸膛,那是对此人最高的认可。

张猛有些迷茫地望着冯可,完全不敢相信冯可所说的“没人会死”

过了半晌,才嘴唇哆嗦着问道:“需吾配合何事?”

“两件事。”

冯可竖起两根手指。

“其一,随我前去军营,劝营中将士弃械。

在治安军前来接手玉门关防务之前,尚需他们镇守玉门关。

“其二,由于征西军团屏蔽了玉门关周边五十里,叛贼派来监视征西军团的暗探,不知征西军团动向,便不会返回向李合报告‘征西军团已出玉门关’的消息。

“没有这一消息,李合断然不敢起兵。

“故明日征西军团会大张旗鼓从玉门关穿城而过,将军亦可派亲卫出关数十里,找到叛贼派来的暗探,告知他们‘征西军团已出玉门关’的消息。”

张猛犹豫了。

在大汉,在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前,在吕蒙“白衣渡江”

前,还是一个讲究礼仪廉耻的社会。

你可以投降,但万不可出卖他人。

否则,必然会被天下所不齿。

说是“春秋无义战”

,实则三国时期,才是摧毁中华民族道德底线的时代,也导致了后世出现了中华道德体系的系统性崩塌。

可以说,当今社会诸如“碰瓷”

之类毫无道德底线之事,皆起源于三国时期。

潘多拉盒子,是在三国时期被司马家族和孙权打开的。

可这与孙权有何关系?

“白衣渡江”

是吕蒙提出的(也有说是陆逊献的计,没查到确实资料),然后由孙权最终拍板决策的。

孙权不仅是决策人,而且还从各个方面支持吕蒙的计策。

而陆逊则在吕蒙装病之时,替代吕蒙麻痹关羽,保证了该计的完美执行。

这也给了东吴政权留下了“江东鼠辈”

的千古骂名,意思就是说东吴政权胸无大志,只知背刺盟友,净做一些蝇蝇苟苟之事。

这里所说的“白衣”

,可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而是指普通百姓和商人穿的麻布衣服。

在汉朝,重农轻商,律法规定,商人和普通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