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o章 愚民之害(1 / 2)

加入书签

众人吃惊地看着蔡成,全都默不作声。

他们又闻惊世骇俗之言。

人人平等?

那怎么可能?

难道让陛下与臣子平等吗?

难道让读书人与农夫平等吗?

良久,法正才说道:“主公,依此说,‘士农工商’不复存矣。”

蔡成笑着点了点头。

“孝直,我来问你。

为何有‘士农工商’的排序?为何贱工、贱商?”

法正马上来了精神。

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们法氏一族,在东汉虽然不是顶尖士族,但也绝对排得上号。

“主公,”

法正先是恭敬一礼,毕竟询问他的是主公。

“自古以来,读书人论天下、治天下,故而‘士’居;

“民以食为天。

我们皆向土地讨食,故而‘农’次之;

“‘工’则打造器物,乃日常所需,排再次;

“然商人唯利是图,其财富蛊惑人心。

若人人经商,天下田地无人耕种矣。

故而自古以来皆限商、贱商。”

蔡成微微一笑,继续问道:

“为何普通百姓不能读书?为何治天下非要‘士’?

“为何明明‘农’、‘工’所劳所产皆为士存活所必须,却要排在‘士’的后面?

“为何商人促进了物资流通,却连举孝廉、为小吏的权力都没有?”

蔡成的三连问,直接让法正哑火。

蔡成不想让法正尴尬,马上又开始了他那一系列理论的宣讲。

普通人读不起书的原因乃读书成本太高,一旦成本降低,便可践行圣人之“有教无类”

人人皆可从小读书识字,那治天下者,就未必是“士”

了;

中原一直缺粮,皆因农耕手段落后,亩产太低。

如若能提升耕种手段,如全新的农耕器械、专心培育的良种、兴修水利、抗拒天灾等,粮食不再短缺,人人能一日三餐、餐餐吃饱,那“农”

就未必能排在次席了。

既然“工”

打制的物件皆为人日常所必须,如造出纸张,便可废除竹简,造出新型农具,便可提高粮食产量,那“工”

排在第三位,还合理吗?

至于各朝各代均“贱商”

,不就是想限制人们经商,让更多的人安心务农吗?

然而,却是商人把一地之物产,运至另一地,大大地促进了物资的流通,让各个地域得到自己地域没有却又需要的物产,让大汉广泛的地域能互通有无。

这对大汉来说,是利还是弊呢?

士族之所以能把持朝廷,恰恰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垄断;

重农却轻工、轻商,恰恰是因为粮食短缺。

蔡成让大家展望一下,如果粮食不再短缺,纸张的价格让每个农户都能负担得起,典籍向所有人开放……

那时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

从而,蔡成指出了“儒家愚民”

的巨大害处,便是知识由少数人掌握,不能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才会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潮流,新的明创造……

如此,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

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

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者的地位,让统治者藏于云雾之中,使百姓对其因神秘而产生敬畏。

可这却对人类社会的展有着极大的阻碍。

蔡成还顺便拿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三种断句、三种释义,用来解释孔圣本是不赞成“愚民政策”

的。

一切的起因,皆在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的精义被修改了。

最后,蔡成告诉法正、贾诩和其他所有人。

“管宁管幼安先生,在临淄再建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景象,已经在稷下学宫中初现。”

蔡成还告诉贾诩、法正两人,在大汉稳定下来之后,在稷下学宫,还会有一个项专门的研究:治国之道。

听了蔡成的讲解,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