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六十四章 给大海带来星星(1 / 2)

加入书签

这天傍晚,吴浩和林薇跟着老陈回到渔村。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渔民们正在码头分拣渔获,孩子们围着渔筐跑闹,手里拿着用鱼鳃做的小玩意儿。老陈的孙子小陈拉着吴浩的手,指着远处的科考船:“叔叔,那船上的‘星星机器’还会帮我们找鱼吗?我爸爸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学怎么修‘星星机器’,让村里的人都能捕到鱼。”

吴浩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迷你超导线圈模型,递给小陈:“这个送给你,等你长大了,说不定能发明更厉害的‘星星机器’,不仅能找鱼,还能保护海里的珊瑚和贝壳。”小陈紧紧攥着模型,用力点头:“我会的!我要让大海一直有鱼,一直漂亮!”

回到科考船,周明拿着一份新的探测报告来找吴浩:“超导传感器还监测到热泉口有新的微生物品种,我们准备申请建立深海生态保护区。而且根据近海数据,我们还能给渔民制定‘禁渔期精准指南’,哪里的鱼群需要保护,哪里可以捕捞,一目了然。”

吴浩翻开报告,看到里面夹着一张渔民们送的画——画纸上,蓝色的大海里,超导传感器发出淡紫色的光,照亮了游动的鱼群,渔民的小船在光线下航行,天空中还飘着极光(小陈听阿吉说过北极的极光,特意加上的)。画的右下角,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谢谢你们,给大海带来星星。”

“你看,”林薇靠在船舷上,轻声说,“从北极的冰原到深海的热泉,从非洲的村庄到太空的太阳帆,超导技术就像一束光,不管是在零下60℃的冰原,还是在3800米的深海,都能找到属于它的位置。”吴浩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星空——那里,欧洲空间局的超导太阳帆正在小行星带探索,月球上的超导能源站亮着灯光,而深海里的超导传感器,正默默地守护着蓝色的生态。

就在这时,吴浩的手机响了,是周教授打来的:“吴总,好消息!我们研发的超导海底电缆在渤海试铺设成功了!传输效率比传统电缆高40%,而且能抗10级台风的冲击。还有,中科院那边想用超导技术研发深海采矿机器人,既能精准开采多金属结核,又不会破坏海底生态,你们要不要参与?”

吴浩挂了电话,和林薇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超导技术会走进更深的海洋,铺就连接全球的海底能源网络;会帮助人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深海资源;会让更多像老陈这样的渔民,既能过上好日子,又能守护赖以生存的大海。

接下来的半个月,科考队完成了深海热泉区的全面探测,超导设备累计工作120小时,传回了300多GB的生态数据。离开南海那天,渔民们划着小船来送他们,老陈手里拿着一筐新鲜的渔获:“这是我们特意留的,带回去尝尝,就当是谢谢你们的‘星星机器’。”

船缓缓驶离码头,小陈站在小船上,挥舞着手里的超导线圈模型,大喊:“吴叔叔,林阿姨,我会好好学习,以后去你们公司做‘星星机器’!”吴浩和林薇站在甲板上,挥手回应,直到渔村的影子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

“你说,十年后,小陈会不会真的成为深海超导工程师?”林薇笑着问。吴浩点点头:“一定会的。不仅是小陈,阿吉会成为北极的冰原守护者,莉莉会把超导医疗设备带到更多雨林部落,还有儿童医院里的朵朵,说不定会研发出更轻便的超导诊断仪——他们都是超导纪元的孩子,会带着这份光,走得更远。”

船行在广阔的南海,海风拂过甲板,带着大海的气息。吴浩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深海超导设备的技术文档——他想把这次的经验整理成一本《超导深海应用指南》,方便后续的科考队和企业使用。林薇坐在旁边,帮他核对数据,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大海,眼里满是温柔。

夜色渐深,科考船的灯光照亮了海面,超导传感器还在海底工作,淡紫色的光在黑暗的深海里,像一颗温柔的星星。吴浩知道,超导技术的旅程还没有结束——未来,他们要研发能下潜到10000米的超导深潜器,要铺设连接各大洲的超导海底电缆,要让深海的资源为人类所用,却不伤害这片蓝色的家园。

而这一切,都只是超导纪元里,又一个温暖的开始。

南海的季风裹着咸湿的潮气,在“启宸号”科考船的甲板上织出一层薄雾。吴浩蹲在设备舱门口,指尖拂过超导深潜器“沧溟”号的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