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0章 通路(2 / 3)

加入书签

有放线,直接用铁锹随便圈了个位置。

    “你这是要建办公室,还是搭草棚?”余磊一边检查一边吼,工程上流行“大嗓门”,一是吼人家才可能听你的,二是,工地上太嘈杂了,声音小,听不见。

    “哎呀,磊总,这不是临时用的嘛,能省点就省点。”陈大头笑嘻嘻地说。

    这些小老板心里精的很,只要房子不塌,不出人命,他是各种精打细算,材料都是找找人买的边角料。

    因为这个临建办公室使用寿命只有二十年,等正式工程结束,它是要拆掉的。

    所以上面都是钢结构的,方便拆卸。

    “临时?你当这是帐篷?临建也是结构,也要验收,也要备案。你这样搞,验收通不过,谁负责?”

    “小兄弟,不要搞我呦。”陈大头摇摇手指头,这意思,他从十六岁就出来做小工,干到四十六岁,三十年了。

    没有哪个房子在他手里面塌掉的,“我怎么可能拿自己的命开玩笑?我都是平衡过的,放心吧,小伙子,陈哥不会忽悠你的。”

    工地上的人说话直,确实后直。确实出了事,他跑不掉,因为他不怕,无所畏惧。

    另外一边,码头施工也在继续。

    厂区道路由航道局负责施工建设。他们的队伍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人员都是本科、大专生,至少有文化,不敢瞎搞,有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详细的进度计划。

    有自己的搅拌站,每一批混凝土的验收单,垫层也有,甚至连混凝土的配合比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真是鲜明对比,好比“中央军”和“安保团”。

    一说,施工流程标准化:从测量放线到模板安装,再到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每一步都有技术交底,有质量控制点。

    二来,技术员有学历,本科,大专对吧,人员专业性强:每个工种都有持证上岗的技术工人,现场设有专职安全员和技术员,全程监督施工。就单说一个焊工吧,人家都是大连带过来的,焊接过“辽宁号”的,是不是吹牛,就不晓得了。

    在着,进度可控,质量有保障:一个多月,厂区主干道4公里全线贯通,从内陆直通码头,铺装完成。

    就是就是吹沙沉降以后,压实、铺装,就这么点事,陈大头就搞不定。

    因为他没“核心人”,都是壮丁抓来的,跟骊山刑徒一样,前面一跑,后面人心就散了,二十万大军一下就没了。

    你说章邯没能力?

    我看未必。

    相比之下,陈大头的队伍几乎像“游击队”,缺乏制度、纪律和执行力。

    上午工地下雨,下午一个人都没得;天气一不好,就借口停工;遇到问题,没人负责,全靠余磊和徐岚韦“救火”。

    河东狮吼。

    监理的整改单,就跟“游戏”一样。

    这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