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给我们拍张结婚照(感谢缺什么/蒙奇奇/武神/雪糕大佬)(4 / 9)
导作为电影导演,是考虑和应用了电影的叙事节奏。”
路老师开始像在泛亚电影学院一样上课:
“第一幕展示凤凰的壮美翱翔,建立观众的情感连接。”
“第二幕通过风力干扰制造'虚假危机',利用悬念激发集体焦虑。”
“第三幕以涅槃重生完成情绪释放,形成戏剧张力与审美闭环。”
他的话音顿了顿,旋即沉声道:“这是编剧技术上的安排,从感情内涵上,凤凰涅槃的隐喻是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历程,同时也是向5月罹难的国人和幸存者们缅怀、致意,这是奥运会的人文关怀。”
BBC记者接上:“路,相当精彩的演出,祝贺全体导演组,请问你对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建议?”
这个问题不能说不友好,但面对如此精彩的演出,BBC还是要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总归有些避重就轻的意思。
路老板不以为意,轻飘飘地先揶揄了一句:“建议先准备一万把雨伞吧。”
“啊哈哈哈!”
场内响起一片笑声,BBC记者挑挑眉有些无奈。
路宽开了个玩笑,旋即正色道:“就像雅典的水意象,今晚的中国文化和凤凰一样,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奥运会的真谛从来不是比较谁更辉煌,而是让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彼此照亮,英国有莎士比亚、有披头士等等艺术和流行元素,想必会有英国导演能够高屋建瓴地串联这一切。”
BBC记者想起来之前同伦敦奥组委主席巴斯蒂安的交谈,追问道:
“路,如果伦敦奥组委邀请你去做总导演,你的意向如何?”
场内的记者们都听得有些好笑,这怎么招聘都招聘到新闻发布会上来了?
也太着急了一些吧?
张一谋看着一脸懵逼的路宽,侧头低声笑道:“我有点能理解英国人的感受,这是急了。”
路老板摇摇头,无奈对着话筒解释:“我拜访过的一位电影大师伯格曼告诉我,艺术家必须要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
“让我去代表英国进行文化层面的发掘有些不合适,如果伦敦需要建议,我推荐彼得杰克逊和卡梅隆,这两位都是英属文化国家本土出生的大导演,对特效和调度的掌控能力国际顶尖。”
“彼得杰克逊是新西兰人,他对中土史诗的构建能力,完全能驾驭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
“卡梅隆是加拿大人,他的深海狂想适合演绎你们所称的大航海时代的荣光。”
BBC记者无奈地摊摊手,美国《金融时报》报跟上提问,这类刊物的角度就不那么“艺术”和一团和气了。
“路,开幕式中的高铁、航天等元素被外媒解读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广告。这是否意味着您将艺术舞台变成了国家经济的谈判桌?”
路老板正色道:“正如欧洲三大的艺术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