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和小刘,在柏林(7 / 13)

加入书签

自己已经被欲加之罪了,笑着对路老板道:“路,我想把你这部电影带到明年的柏林。”

    “时间上似乎不允许吧?”

    “目前的进度,应该会在年内全球公映。”

    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报名门槛,无一例外都要求是全球首映。

    即参展之前,不能在其他平台、国家公开放映过,这是为了彰显电影节的权威和独特性。

    当然,只要是人定的规则就有例外。

    譬如《寄生虫》在戛纳参展前曾在国内有过放映。

    后经曝光后,影展官方解释是小规模的媒体点映,最终斩获金棕榈。

    还有老片《罗马》,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前,曾在特柳赖德电影节进行过非公开放映,最后也被判定具备评选资格。

    按照路宽的规划,希望这部意义特殊的影片在2007年70周年之际上映,显然就不符合柏林的时间要求了。

    科斯利克沉吟了几秒:“路,先别急着拒绝,这件事情。。。我来想办法。”

    “当然,如果你能推迟上映时间,我想对大家都是好事。”

    科斯利克显然也是电影圈中的权力人物。他在1979年做过汉堡市长的办公室主任,后来跳槽成为政治杂志《konkret》的记者。

    1983年涉足电影资助领域,担任汉堡文化电影基金的常务董事,连续担任了近二十年的柏林影展主席。

    如果说还有谁能帮路老板开个后门的话,也就是他了。

    青年导演有些诧异:“主席先生,你连这部电影还没看过,怎么这么执着?”

    “当然是因为你,路。”

    “说实话,我对你在这样的年龄,承担这种历史厚度的电影拍摄任务感到惊讶。”

    “不过这一次柏林影展,我见到了很多你的同胞,不可避免地聊起了你。”

    “特别是王,他拿到了金熊,还有香江的施南声女士,梁佳辉先生。”

    科斯利克感慨道:“他们都谈到了你和这部电影,我专门去网络上查找了信息,你的认真和投入。。。”

    他的目光又转向刘伊妃:“还有Crystal的敬业令我感慨,我相信这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和《辛德勒的名单》齐名。”

    科斯利克和马可穆勒一样,都是亲中的电影节主席,在他任内中国电影的表现都颇佳。

    比如今年斩获金熊的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张扬的《落叶归根》被选入“全景”单元。

    以及斩获最佳短片银熊奖的陈骏霖的《美》。

    小刘一双美目看向身边的男子,不知道科斯利克如此三顾茅庐,他有没有动心。

    如果能在柏林走一遭斩获些奖项,应该对于电影推广是更有利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