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小刘:我要演!(3 / 7)

加入书签

,他特地把张纯如也从伊利诺伊州请过来,就是想一起聊聊大屠杀剧本和电影的事情。

    张纯如脸色和精神状态比年初看到时好了不少。

    有了新的人生目标,也暂时压制住了抑郁的心情,把精神和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的方向。

    “小路,我的车停在外面,里面有你需要的录像带和笔录资料,还有我自己整理的个人传记资料。”

    路宽感激道:“多谢纯如姐,我找人复制一份,原件你带回去收好吧。”

    斯皮尔伯格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不过他倒是认识张纯如的。

    当年她的《金陵大屠杀》在霉国出版,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和年度最佳之一,是畅销书榜上有名的作品。

    “路,你是要拍关于大屠杀的灾难片?”

    路老板笑道:“没错,所以今天才请你过来取取经,我对于这个题材手太生,又事关重大,心里一直很忐忑。”

    刘伊妃看过他写这部灾难片的剧本,李雪建却是第一次听说,不禁心中好奇。

    斯皮尔伯格重重地叹了口气,回想起自己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艰辛。

    他很欣赏这位年轻的中国导演,但考虑到这样一部题材深重的历史电影,斯皮尔伯格却发自肺腑地想要劝阻他。

    “路,你今年多大?”

    路宽听得一愣:“22岁。”

    斯皮尔伯格苦笑着摇头:“拍其他电影,你的年龄是优势。”

    “拍这样一部厚重的灾难片,你的年龄是劣势。”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拍摄经历:“1983年,我买下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版权。”

    “我找了当年被辛德勒救助过的一位叫作非佛博格的人,就是他为了报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倾尽一生对世界讲述了辛德勒的故事。”

    “原著,当事人,还有无数我找人探访到的集中营幸存者,我信心满满地准备开拍。”

    包括张纯如在内的所有人听着他讲述到这里,知道转折点要来了。

    “所有人都没想到,只第一个月我都没有熬过去,我对着那些铺天盖地的惨痛史料夜夜失眠,每一个镜头我都在纠结!”

    “我很害怕,很慌张,很不自信,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这样的题材的电影拍出很差的口碑,这是对很多民族都会造成影响的事情。”

    这一点路宽和张纯如都是感同身受,后者在写书时也一直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个字的误差和误解都是致命的。

    “后来我一度想要放弃,我找到了波兰斯基,因为他本人就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他的母亲也殁于奥斯维辛的毒气室。”

    波兰斯基是一个波兰犹太裔的法国导演,他的作品以挖掘人性之恶、批判人性之罪而闻名。

    路宽奇道:“你难道是想把电影交给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