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老孔夜叩门(3 / 4)
他们都是人精,哪里看不出这背后的巨大利益?科举的路子越来越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如今太子殿下硬生生开了另一条康庄大道,谁不眼红?
一时间,长安城各大府邸都行动了起来。
“快!
把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东西都给我找来!”
“去书铺,把市面上能找到的《九章算术》之类的书,全给我买回来!”
“找几个账房先生,连夜给我家那几个小子恶补!
三天!
就算是用灌的,也得给我灌进去点东西!”
原本一场儒家与新学的对决,瞬间演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长安权贵阶层的升学狂潮。
三日后,皇家学院门口。
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考场设在学院的露天广场上,摆放着数百张崭新的课桌。
孔颖达带着他那三百名弟子,面色凝重地坐在最前方。
这三天,他们几乎把能找到的算学典籍翻了个底朝天,自认就算不能精通,应付一场入门考试,也该绰绰有余。
在他们身后,则是黑压压一片的各路考生,有绫罗绸缎的勋贵子弟,有目光精明的商贾之子,还有不少衣着朴素、但眼神亮的寒门少年。
吉时一到,李承乾在一众人的簇拥下,走上高台。
他没有废话,直接一挥手。
“卷!”
试卷到每个人手中,所有人都愣住了。
没有之乎者也,没有圣人微言大义。
第一题:
“今有粮仓,内空,底为方,边长一丈五尺,高一丈二尺。
问:此仓可容纳粟米几多石?(注:一石粟米约占地一尺六寸见方)”
孔颖达和他身后的儒生们,看到这道题,集体傻眼了。
这是什么?丈量体积?还要换算?
《论语》里没教过啊!
第二题:
“京登铁路一号工段,有巨石一块,重约三千斤,阻碍施工。
现有一长两丈之铁棍,并若干石块作为支点。
请画图说明,如何能令一名寻常力气之壮汉,撬动此巨石?”
画图?撬动巨石?
儒生们面面相觑,手里的毛笔重若千斤,不知该如何落下。
这已经出了他们对“考试”
的认知。
第三题:
“一艘海船自登州港出,前往高句丽卑沙城,两地相距约一千三百里。
海船顺风顺水,日行一百二十里。
若遇逆风,则日行不过七十里。
假设途中有一半时间顺风,一半时间逆风,问:此船往返一次,最少需要多少时日?”
……
一连十道题,全是这种和实际生活、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的应用题。
整个考场,哀鸿遍野。
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满头大汗,看着试卷上的题目,如同在看天书。
他们引以为傲的锦绣文章,在这里,没有半分用武之地。
反倒是那些平日里被他们看不起的商贾之子、工匠之后,虽然也磕磕绊绊,但不少人竟真的拿起笔,开始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学问,但他们跟着父辈算过账,量过地,见过工匠干活,这些题目,对他们来说,反而更亲切。
两个时辰后,考试结束。
收上来的试卷,结果惨不忍睹。
孔颖达那三百名弟子,交白卷的,过一半。
剩下的,也大多是胡乱写了几句不着边际的空话。
只有寥寥七八人,凭借着儿时的一点算学功底,勉强答出了两三道题。
当成绩张榜公布时,全场哗然。
名列前茅的,几乎全是那些出身不高,甚至有些是泥腿子出身的寒门子弟。
那个曾在开学典礼上演示“电磁感应”
的李林,赫然位列第一。
而国子监的三百精英,全军覆没。
孔颖达站在榜单前,看着那刺目的结果,一张老脸,血色尽褪。
他感觉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刀子一样,刮在他的身上。
耻辱,前所未有的耻辱。
他想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