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炒股(1 / 3)

加入书签

股份风暴席卷长安,张玄素封神夜色未散,一辆快马轻车便已冲出京登铁路的工地大营,车轮卷起尘土,在通往长安的官道上疾驰。

车厢内,张玄素紧紧抱着太子亲笔写下的《大唐皇家铁路总公司股份章程》,枯瘦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微微白。

他不再是那个靠着一张嘴皮子,为太子摇旗呐喊的“席宣传顾问”

,从太子将这份章程交到他手里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财富风暴的……风暴眼。

三日后,长安城。

原本因千车黄金入城而引的短暂喧嚣,早已在铁路债券行后渐渐平息。

世家大族们虽然掏了钱,但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投资和观望,日子似乎又回到了往常的轨迹。

然而,最新一期的《大唐日报》头版头条,却像一块巨石,砸入了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

“告大唐万民书:太子殿下与国人共富,‘兴唐铁路债券’停,‘大唐皇家铁路总公司’股份制横空出世!”

标题之下,是张玄素亲笔撰写的,一篇文采斐然、煽动性极强的文章。

文章里,他将“债券”

和“股份”

的区别,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

“昔日之债券,乃诸位借钱与太子,太子承诺还本付息。

诸位乃债主,太子乃负债之人。

然,太子仁厚,不愿独享铁路之利,更不愿身负万民之债。

故而,创‘股份’之新法!”

“何为股份?乃是太子殿下将这关乎国运的铁路大业,化为千万份,与天下人共享!

购股份者,不再是债主,而是这铁路公司的东家!

是太子殿下的……合伙人!”

“合伙人”

三个字,被用朱红色的墨,印得又大又醒目。

文章一出,整个长安的舆论,瞬间炸开了锅。

“合伙人?跟太子殿下当合伙人?这张玄素是疯了,还是太子殿下疯了?”

“自古以来,只有君臣,哪有合伙人?这简直是乱了纲常!”

太原王氏府邸,家主王珪将报纸狠狠摔在地上,气得胡须抖。

他当初是第一个被张玄素“说服”

购买铁路债券的,本以为已是给了太子天大的面子,没想到这又整出个幺蛾子。

“滑天下之大稽!”

王珪对着一众前来探听消息的世家家主怒斥道,“什么狗屁股份!

我看就是太子殿下的钱烧光了,又想出来的新骗局!

债券好歹有朝廷信用作保,这股份若是铁路修不下去,岂不就是一张废纸?我等岂能将家族百年基业,押在这虚无缥缈的‘合伙人’名头上?”

“王公所言极是!

我等当初购买债券,已是仁至义尽。

如今还想让我等掏钱,门都没有!”

范阳卢氏的家主也愤愤不平。

一时间,长安城里的高门大户,对这“股份”

嗤之以鼻,甚至将卖力宣传的张玄素,当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张玄素的府邸门前,也从昔日的门庭若市,变得门可罗雀。

然而,张玄素对此却毫不理会。

他按照李承乾的吩咐,在朱雀大街最显眼的位置,租下了一栋三层高的酒楼,将其改造成了“大唐皇家铁路总公司股份行总署”

开业当天,张玄素一身崭新的绯色官袍,精神矍铄地站在总署门口。

总署之内,没有金银,没有柜台,只有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得令人窒息的堪舆图。

那正是京登铁路的详细路线图。

与之前不同的是,图上每隔三十里,便用红圈标注出了一个“站点”

,旁边还有详细的城镇规划草图。

“诸位,安静!”

张玄素清了清嗓子,面对着门外稀稀拉拉、多是来看热闹的百姓和一些世家派来的探子,朗声说道,“我知道,大家对‘股份’二字,心存疑虑。

那么今天,老夫就让大家看看,成为太子殿下的‘合伙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转身,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指向了堪舆图。

“看见这些红圈了吗?这便是未来京登铁路的九个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