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泄密(2 / 3)

加入书签

有点掉价,但太子哥说得这么高大上,他们也不好反驳。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唐第一届铁锹设计大赛”

,就在东宫开始了。

程处默主张,铁锹头要大,要厚,分量要足,一铲子下去,能顶别人三铲子。

尉迟宝林则认为,锹柄要长,要粗,最好用百年铁木,这样抡起来才虎虎生风。

而房遗爱,则从他那“明算科会元”

的角度,提出了“黄金分割”

、“杠杆原理”

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理论,主张要计算出最完美的尺寸和角度。

三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搞出了十几个奇形怪状的样品。

有长得像耙子的,有重得像铁锚的,还有一个据说是房遗爱设计的,带了七八个转轴和齿轮,号称能自动挖土的“全自动神机锹”

,结果一铲子下去,自己先散架了。

就在长安城因为招募和“铁锹大赛”

而热闹非凡的时候,京登铁路的“第一铲”

,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开工仪式,地点选在了长安城东门外,一片刚刚被平整出来的土地上。

这片地,正是太原王氏“主动献出”

的。

吉时,李世民和李承乾亲临现场。

文武百官,勋贵世家,以及数万名刚刚入伍,穿着崭新工服的铁道兵团将士,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太原王氏的家主王珪,此刻站在百官前列,老脸上堆满了谦卑恭敬的笑容,心中暗道,今天,就由我老王家给你这铁路,开个好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整个大唐,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以长安为,一条由无数劳工的汗水和钢铁铸就的巨龙,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向着东方延伸。

数不清的帐篷,在铁路沿线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个临时的城镇。

炊烟袅袅,号子声声,昼夜不息。

长孙冲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和他农学部的团队,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田鼠,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巨大的粮仓之间。

高产的土豆,成了铁道兵团最主要的口粮。

一车车的土豆被运往前线,经过简单的蒸煮,就变成了工人们手中最实在的能量来源。

大棚里种出的新鲜蔬菜,则成了改善伙食的珍品,有效防止了大规模坏血病的生。

房遗爱的算盘,打得火星四溅。

皇家银行的流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数字。

每一笔工钱的放,每一批物资的采购,都通过银行进行。

他甚至创造性地推出了“随军储蓄”

业务,允许工人们将工钱就地存入银行,只留下一张薄薄的存单寄回家中。

这不仅大大减少了现金流动的风险,也让皇家银行的储蓄额,以前所未有的度飙升。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李承乾规划好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前进着。

然而,真正的核心战场,却在远离长安的北地——马邑。

这里,被李承乾定为大唐的钢铁心脏。

数十座全新的“转炉”

,如同怪兽般矗立在桑干河畔。

高耸的烟囱,是它们呼吸的鼻孔,喷吐出的黑烟,几乎染黑了半边天空。

格物院的总部,也暂时搬到了这里。

李丽质,这位大唐最尊贵的公主,此刻却像一个真正的工坊总管。

她穿着一身耐磨的紧身劲装,头用一根简单的布条束在脑后,白皙的小脸蛋上,总是沾着几抹洗不掉的油污。

“甲字三号炉,出钢!

快!

颜色已经到了‘绯红三阶’,再多一息,这炉钢就废了!”

她手持一个望远镜,站在高高的观察台上,声音清脆而果决。

下方,一群赤着上身的精壮匠人,立刻熟练地操作起来。

他们参照着旁边挂着的一块标准色板,紧张而有序地停止了吹气,打开了炉口。

“哗——”

金红色的钢水,如同瀑布般倾泻而出,流入巨大的模具之中,瞬间照亮了整个工坊,那股灼热的气浪,让空气都生了扭曲。

经过李承乾的点拨,和无数次的失败实验,格物院终于摸索出了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