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李承乾你弄疼我了(2 / 4)
走了。”
李承乾重新上马,对李丽质挥了挥手,“回去吧,照顾好自己。”
“皇兄保重!”
李丽质用力挥着手,直到大军的尾巴消失在官道的尽头,才依依不舍地转身回宫。
大军一路向东,行军度颇快。
李承乾骑在马上,思绪万千。
他回想着历史上关于齐王李佑叛乱的记载。
那是贞观十七年三月,李佑因不满被贬,在亲信燕弘信等人的煽动下,于齐州起兵造反。
不过那次叛乱,规模不大,叛军甚至没能走出齐州地界,就被闻讯赶来的齐州都督府长史杜行敏,以及章丘县令卢寿等人组织的州县兵马和地方联军给阻击瓦解了,简直是菜得抠脚,堪称大唐宗室造反史上的一个笑话。
可如今,情况却大不相同。
有了荥阳郑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这三家门阀在背后鼎力支持,李佑竟然拉起了三万兵马,声势浩大了不少。
不过李承乾依旧不认为这群乌合之众能成什么气候,“真是水灵灵的送菜啊……”
李承乾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大军行进了大半日,眼看天色将晚,李道宗催马赶到李承乾身旁,拱手道:“殿下,将士们行军一日,人马皆乏,前方不远处有一处开阔地,依山傍水,适合安营扎寨。
是否下令安歇?”
李道宗年约四旬,方面大耳,身形魁梧,久经沙场,自有一股沉稳之气。
他是李世民的堂弟,也是宗室中少有的能征善战之将,此次被李世民派来辅佐李承乾,足见其对这次平叛的重视,或者说是对李承乾的不放心
“陛下也曾交代,我等不必急于与叛军决战,可在潼关一带布防,等候李佑自投罗网。
所以,倒也不必太过急行军,以免士卒疲惫,影响战力。”
李道宗补充道。
李承乾抬头看了看天色,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
确实不早了,便点了点头:“叔父所言有理,传令下去,大军就近安营,埋锅造饭!”
“遵令!”
李道宗领命而去。
很快,三万大军便安营扎寨。
一时间,炊烟袅袅。
李承乾下了马,自有亲兵上前接过缰绳。
他看着眼前一排排临时搭建起来的行军大灶,以及士兵们围着大锅,用木勺搅动着锅里散着复杂气味的“大锅饭”
,不禁再次陷入了沉思。
“不是,我这太子当的,怎么回事啊?”
李承乾心中暗自吐槽,“先是去岐山救灾,啃了半个月的麦饼和野菜汤;回来刚消停几天,又跑去演武场跟那帮小子同吃同住同训练;现在倒好,直接领兵平叛了,看这架势,这大锅饭起码还得再吃上个把月!”
就在李承乾胡思乱想之际,他忽然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个负责警戒的小兵,鬼鬼祟祟地在他营帐附近探头探脑,眼神飘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李承乾眉头微皱,心中暗自警惕。
这时,李道宗却神神秘秘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道:“高明啊,这行军饭食,确实简陋了些。
叔父帐中带了些许私货,也让厨子备了些精致小菜,不如……到叔父帐内,咱们开个小灶?”
李承乾闻言,看了李道宗一眼,见他一脸真诚,还是摇了摇头,道:“叔父有心了。
不过,孤既为三军统帅,自当与将士们同甘共苦。
这大锅饭嘛……孤熟!”
李道宗见李承乾态度坚决,也知道这位太子殿下不是在客气,便哈哈一笑,道:“高明说的是!
是叔父着相了!
既然如此,那叔父便陪高明一起!”
说罢,他竟真的命亲兵取来碗筷,跟着李承乾,随便找了个正在分饭的大锅,一人盛了一大碗。
李承乾见状,也不再多言,端着那碗热气腾腾,但卖相实在不怎么样的饭菜,很自然地走到一群正在吃饭的普通士兵中间,寻了个空位坐下。
他身边坐着一个看起来约莫十八九岁的年轻士兵,生得虎背熊腰,一脸憨厚,皮肤黝黑,显然是常年劳作之人。
那士兵见太子殿下居然坐在自己身边,吓了一大跳,手里的麦饼都差点掉在地上,慌忙就要起身行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