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安民三策(1 / 2)

加入书签

她目光转向留下的五人。

这五人,三男两女,虽神色间也各有惊异,却并未流露出明显的抵触,反而更多是好奇与审视地看着她。

王月英上前一步,气势沉静,开门见山:“诸位未因月英女子之身而即刻离去,月英在此谢过。

既然留下,便请畅所欲言。

不知五位,都有哪些经历,身负何等才干,愿为何事效力?”

先站出来的是一名身着粗布土衣、身材精悍的汉子,他拱手行礼,声如洪钟:“刺史大人!

俺叫刘蒙,蓟城西郊人士,自幼习武,粗通拳脚兵法,如今是渡劫后期修为。

别的不敢说,冲锋陷阵、训练士卒、护卫大人安全,绝无问题!

愿为大人效力,护我幽州安宁!”

他言语质朴,眼神却极为坚定。

王月英点头:“渡劫后期,已是不凡。

正值用人之际,刘壮士愿投军中,再好不过。

请暂留一旁,容后详议职司。”

接着是一位身着皂衣、面容精干的中年男子,他步履沉稳,拱手道:“卑职蒋河,原是蓟城衙门捕快,大乘中期修为。

慕容氏破城时,被迫隐匿。

熟悉蓟城三教九流、街巷暗道,精通缉盗、刑讯之事。

愿重披公服,为大人整肃治安,扫清奸宥!”

“蒋捕快经验丰富,正是目前稳定蓟城秩序所需之才。

欢迎归来。”

王月英记下此人。

第三位是一名穿着灰色文士长衫的青年,面容清癯,眼神灵动,他躬身一礼,语气不卑不亢:“鄙人杨越,范阳人士。

曾熟读兵书战策,略通军务后勤,机缘巧合下,在后赵军中担任过一段时日的从事郎中,参与过粮草调度、营垒布置。

后因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归乡。

闻听吴先生与大人招贤,特来相投,愿在大人麾下,任一参军、主簿之类,参赞军务,处理文书。”

“哦?曾在后赵军中任职?”

王月英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既有实务经验,又知兵事,甚好。

幽州重建,军务、民政皆需通才。

杨先生请稍候。”

剩下的两人,一位是身着葛布衣裙、气质温婉却目光沉静的女子,自称姓陈,名婉,原是一小镇医官之女,自幼随父学医,颇通药理,尤擅外伤处理与疫病防治,愿为幽州重建尽一份力,可协助筹建医署,培训医护。

另一人则是个身材矮壮、手掌粗糙的汉子,名叫石坚,自称是代郡匠户出身,精通土木建造、器械维修,甚至对水利沟渠也略有涉猎。

王月英仔细聆听了每个人的陈述,不时问,问题皆切中要害,关乎实务细节,显示出她并非只有空泛理论,对具体政务亦有清晰认知。

这五人见她言语犀利,思路清晰,态度公允,心中那点因性别而产生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遇到明主的庆幸与振奋。

这仅仅是个开始。

随后的两天里,州府大堂成了幽州最忙碌也最充满希望的地方。

一拨又一拨的应聘者进来,又带着或兴奋、或失落、或深思的表情离开。

王月英几乎不眠不休,端坐于堂上。

她面前案几上堆积着厚厚的名册与文书,身旁有吴笛坐镇,偶尔在她难以决断时给予点拨,更多时候则放手任她施为。

她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有白老卒,虽修为不高,但熟知边境斥候之道,被委以训练新兵侦察之责;

有落魄寒士,文章锦绣,精通律法,被任命为州府法曹佐吏,着手整理和修订适合新幽州的简易法规;

有鲜卑降卒中的低级军官,通晓胡语,熟悉草原部落情况,王月英在考察其心性后,大胆任用其为边境巡防副将,以示华夷一体;

更有不少如同陈婉一般的女子,或因通晓文墨,或因擅长医术、织造、算术,被王月英破格擢用,进入新设立的“民生署”

、“医政司”

等机构。

当然,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仍有自视甚高者听闻主官是女子后拂袖而去;也有世家试图安插关系,被她毫不客气地驳回;更有地头蛇暗中串联,试图给这位新刺史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