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求出路(2 / 3)
的产物。
您可以理解为,是在类似《墨子》中记载的格物学说基础上,展出来的精密机器。
它们没有生命,但能自动执行命令,完成攻击、防守、侦查、生产等诸多任务。
这些不同功能的机器组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就形成了这个基地的攻防体系。
目前这个基地的防御力量,足以保证黑山百里范围内,即使同时面对四位天仙境强者的攻击,也能确保内部人员安然无恙。”
庾亮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已是翻江倒海。
格物之学竟能臻至如此境界?天仙强者,那可是传说中能移山倒海的存在,竟被这些“铁皮”
造物所阻?他对吴笛的身份和力量,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叮铃铃——”
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孩童们欢快地从教室里涌出。
不久,吴笛缓步走出教室,他目光平静,气息内敛,仿佛只是一位寻常的教书先生。
他看到廊下的冉闵三人,略一思索,便了然于胸。
“永曾,你们的来意,我已尽知。”
吴笛开门见山,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们已接连大败石琨、张贺度等部,歼敌俘敌不下二十万,挫动了胡虏锐气,打出了汉家威风。
此乃大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话锋一转,引领三人走向一旁可俯瞰部分基地景象的石亭:“然则,治国平天下,非仅恃勇力杀伐。
你们如今觉得困局难解,是因为只看到了手中的三万军队,只看到了四面环伺的敌人。”
冉闵急切道:“先生明鉴,如今邺城以外皆敌,兵力捉襟见肘,若不尽快打开局面,恐……”
吴笛抬手打断了他:“永曾,你可知为何邺城能存续至今?又可知为何黑山能在这乱世中庇护十数万生灵?”
他伸手指向山下忙碌而平和的景象,“不是全靠那艘‘鵸鵌’,也不是全靠那些战机机器人。
真正的根基,在这里——在人心,在民生。”
他目光扫过冉闵、庾亮、庾翼:“你们现在的战略,不应是急着向外扩张,寻找下一个攻击目标。
那样只会疲于奔命,耗尽最后一点元气。
当务之急,是转变思路。”
“其一,确立根本。
以黑山基地为最终依托,以邺城为中心区域,将这一片土地,打造成真正的‘天下百姓庇护之城’!”
吴笛的声音斩钉截铁,“向全天下的流民、苦难者宣告:凡来邺城者,无论胡汉,皆受庇护!
永绝杀戮、剥削、压迫之苦!”
“其二,善政养民。
来了,就分给田地,或安排进工坊做工,支持行商贸易。
其子女,必须送入蒙学,免费读书识字,明理知义。
建立医馆,为百姓免费诊治疾病。
让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器,学者有其校,病者有其医。
王尚书(王谟)、孙威的农民军,他们的公审分了豪强坞堡的土地财物,很好,但要制度化,要让人人看到希望,看到秩序,看到公平!”
“其三,精兵强政。
三万军队,贵精不贵多。
庾亮、庾翼,你二人乃帅才,不仅要会打仗,更要会练兵。
利用黑山提供的部分资源和技术支持(例如更精良的兵器铠甲,更高效的通讯手段),严格操练,汰弱留强。
同时,派出使者,联络各地仍在抵抗的汉人坞堡、起义军,乃至对后赵统治不满的胡部弱小者,结成广泛的抗赵统一战线,哪怕只是暗通声气,也能分散敌人压力。”
吴笛总结道:“总而言之,从今往后,战略重心由外转内。
善政待民,练兵强军,外联诸义,缓图展。
只要你们真心对待百姓,将邺城、黑山区域经营成乱世中的乐土、王道之样板,那么民心所向,即为大势所趋。
百姓见此处能活,而且能活得好,自然会携家带口,蜂拥来投。
人力、物力、财力,乃至兵源,皆会随之而来。
待内部稳固,根基深厚,军力强盛之时,再审时度势,向外扩展。
局势便可从如今的绝对弱势,逐步转变为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