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班超外交术(2 / 2)

加入书签

承诺若愿往黑山,后续援助必不会少。

但他话锋一转:“然利器虽好,终是外物。

若不明为何而战,纵有神兵,亦可能为虎作伥。

王帮主可知,为何我汉家天下,会沦落至今日境地?为何胡人能长驱直入?黑山吴先生,或可解此惑。”

物质与理想的双重诱惑,加上班沉稳的气度,让王镇河难以拒绝。

他也点了头。

就这样,班如同一位辛勤的织工,将一根根散落的丝线逐渐串联起来。

他翻越燕山,说服了抵抗慕容鲜卑的“燕山铁骑”

;他渡过漳水,联络了活跃在冀州平原的“平虏军”

;他甚至冒险深入羌胡杂居的区域,找到了一支由不堪压迫的胡人牧民和汉人逃奴组成的“义从营”

……行程数月,足迹遍布大半个北中国,说服了大大小小数十支义军领或其代表。

这一日,来自各方的义军头领们,或带着好奇,或带着怀疑,或带着期盼,终于跟随班,抵达了传说中的黑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他们看到那高耸入云的钢铁壁垒,看到天空中悬浮的“鵸鵌”

巨舰,看到山下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庞大难民营地和正在开垦的万亩良田时,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这与他们想象中的山寨截然不同,这分明是一座越时代的雄城,一股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氛围。

没有寻常军营的肃杀压抑,反而有一种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气息。

汉人百姓脸上不再是麻木和恐惧,而是带着劳作后的充实和对未来的憧憬。

孩子们在新建的学堂外嬉戏,朗朗读书声随风传来。

这一切,都让这些来自血火战场的义士们感到既陌生又激动。

班将众人引至山腰一处开阔的平地。

这里临时搭建了一个讲台,台下摆放着简陋的木凳,已经坐了不少人,有黑山本部的将领(如孙威及其部下),有普通士兵代表,甚至有表现积极的平民。

讲台上,吴笛一袭素袍,平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众人。

他的目光温和,却仿佛能穿透人心,看尽沧桑。

班走到台前,环视台下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抗胡志士,朗声道:“诸位领,诸位兄弟!

一路辛苦!

今日,我等汇聚于此,非为寻常聚会。

这位便是吴笛先生。

先生智慧如海,洞悉古今兴衰之秘。

今日请先生前来,便是要为我等解惑,为何我神州会遭此百年浩劫?我等浴血奋战,前路究竟在何方?请诸位静听!”

台下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吴笛身上。

这些刀头舔血的汉子们,此刻都像小学生一样,充满了求知欲。

山风拂过平台,带着泥土与新芽的气息,也带来了台下数百道目光的重量——有怀疑,有期盼,有历经风霜的麻木,也有压抑不住的血性。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