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袁氏败落(2 / 3)
下,白马义从在赵云的率领下,化身最锋利的尖刀。
戏志才的“诛心策”
:他并不急于强攻坞堡,而是先动了一场舆论和心理战。
揭露老底:他将袁绍当年如何欺瞒韩馥、巧取豪夺冀州,如何苛待士卒、盘剥百姓的旧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谣、故事,由宣导使和被释放的奴仆四处传播。
分化瓦解:他精准地列出依附袁氏的各大族名单,并详细公布其家族侵占田产、逼死民命的具体罪证。
同时宣布:“只诛恶,不问胁从。
主动开堡纳降、检举袁氏核心者,不仅可免死,其家族直系可享三十亩田限之策。
负隅顽抗者,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切断外援:他利用灵讯网络,散布假消息,离间冀州豪族与可能南逃曹操或北联袁氏残部的关系,使其陷入孤立。
公孙瓒与赵云的“铁血行”
:在谋略铺陈开后,军事打击便如雷霆般降临。
拔点斩:赵云率白马义从,挥其极致机动性,专挑抵抗最坚决的豪门坞堡进行闪电突击。
银枪所向,无人能挡。
往往戏志才策反的内应刚刚打开寨门,白马的洪流便已涌入,直接将还在幻想联袁抗吴的族长、家主当场格杀。
攻心为上:对于某些墙高堡厚的据点,公孙瓒并不强攻。
他只是将堡垒团团围住,然后让士兵用投石机将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那些顽强抵抗者的人头——抛入堡中。
或将戏志才罗列的罪状,写成帛书,射入其中。
堡内人心惶惶,猜忌横生,往往不攻自破。
宿命对决:最终,兵锋直指邺城。
袁尚企图凭借邺城高墙做最后挣扎。
然而,在公孙瓒复仇的火焰面前,在赵云无坚不摧的勇武面前,在戏志才算无遗策的谋划面前(或策反守将,或掘地道,或用灵术破墙),邺城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
城破之日,公孙瓒亲自率军杀入袁府。
袁尚、袁谭欲逃,被赵云于乱军中擒获,押至公孙瓒面前。
看着仇人之子,公孙瓒眼中闪过无数往事,最终化为一声冰冷的命令:“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到此为止。
斩!”
血光冲天,传承了数百年的汝南袁氏,在河北的核心血脉,被彻底连根拔起。
袁氏的覆灭,产生了连锁反应和巨大的震慑效应。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摇摆、甚至暗中支援的豪门大族,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和希望。
他们终于明白,吴笛的改革绝非儿戏,其背后是绝对的武力、高的谋略以及清算旧账的绝对决心。
连“四世三公”
的袁氏都被碾为齑粉,他们又算什么?
负隅顽抗的道路被彻底堵死。
剩下的选择变得简单:要么立刻无条件接受新政,释放奴仆,上交土地,换取家族核心成员的平安;要么,就等着白马义从和并州狼骑上门“抄家灭族”
。
在血与火的洗礼下,青、冀二州的旧有秩序被彻底砸得粉碎。
数以十万计的奴仆被释放,无主的土地被重新丈量分配,袁氏及其党羽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被抄没,成为了新政建设和支援灾民的宝贵资源。
公孙瓒大仇得报,看着袁氏府邸冲天的大火,他伫立良久,最终对着晋阳方向,深深一揖。
他心中的块垒已消,从此以后,他和他白马义从,将只为吴笛的“仙汉”
大业而战。
赵云银枪染血,目光却清澈坚定。
他见证了旧秩序的腐朽与残酷,也见证了新秩序诞生过程中的必要阵痛,更加坚定了追随吴笛,开创一个真正清明世界的信念。
戏志才摇着羽扇,看着正在清理废墟、登记人口的官吏和士兵,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诛灭袁氏,不仅是复仇,更是为新政扫清了最大、最顽固的一块绊脚石。
河北的天,真的要变了。
经此一役,袁氏及其代表的冀青豪门势力被彻底铲除。
吴笛的新政,终于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虽然未来的挑战依然众多,但最大的内部障碍已被清除,一个由并州主导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