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经济战(1 / 2)
温天仁是康居王室商人,为王室在各国经商,一斤棉花两头羊的价格,在康居国内购买棉花大肆在康居掀起一股种棉热。
而大宛的西域物资交易所也将一斤棉花提升到了十头羊最高价。
不管是奴隶主,佃农,贫民,自由民。
家家户户,人人都种棉花。
乌伯克是乌孙商人。
自从用羊毛换丝绸换粮食换漆器时在在大昆弥王帐前与伊秩靡道:“我王,汉朝是真正的有道德之人,一斤羊毛可换十只羊的物资,我们要好好感谢这些善心人。”
伊秩靡道:“这种好事不能让小昆弥安利靡知道。”
乌伯克道:“这是杜绝不了的,毕竟汉朝在大宛开交易互市西域都知道。”
伊秩靡道:“我们毕竟与大宛相邻,有先优势,让百姓多养绵羊,多剪羊毛交易。
赚取好处。
一年后汉朝经营大宛初见成效,康居有六成土地都种了棉花,乌孙养殖的绵羊数已经过总数的一半。
大宛从大汉内地,西域属地等。
各个地方调来粮食。
任康居国与乌孙国换取。
管亥早已带着手下混入康居国各地方。
褚燕带着黑山军混入乌孙国放牧。
两年后康居国有七成田地种棉花,乌孙国小昆弥都有四成在养绵羊。
三年后康居国有八成的种棉花,乌孙国大小昆弥都九成都牧养的是绵羊。
大宛都城贵山城内,西域诸国物资交易所人声鼎沸。
身着各国服饰的商人,(通译)和官员穿梭其间,空气中混杂着羊毛的膻味、棉花的尘息以及一种名为“财富”
的躁动。
交易所正厅高悬的巨大木牌上,用汉文、粟特文等多种文字标注着今日牌价:
“上等康居棉一斤,兑羊十头,或粟米十五斛。”
“乌孙细羊毛一斤,兑羊八头,或粟米十二斛。”
这价格高得令人眩晕,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美丽却扭曲了真实的远景。
主持交易所的汉朝特使许攸,宽袍大袖,面容精瘦,一双细眼总是眯着,似笑非笑地扫视着场内。
他身边围着康居和乌孙的大商人,个个谄媚逢迎,将他奉若财神。
“许先生,我国今岁棉花又是大丰,品质尤胜往年,您看这价格……”
一个康居王室商人搓着手,小心翼翼地问道。
许攸慢条斯理地捋着胡须,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围人都听见:“好说,好说。
我天朝上国,物华天宝,陛下仁德,泽被万邦。
但有所产,必以善价取之,断不会让忠心依附之邦友吃亏。”
他话音一转,“只是近年来收购量实在巨大,我国内库府……唉,也有些吃紧。
然,陛下有旨,信义为重!
便是勒紧裤带,也不会短了诸位应得之利!”
此言一出,周围的西域商人更是感恩戴德,欢呼“大汉天子万岁”
之声不绝于耳。
他们仿佛看到无数的牛羊、粮食、精美的漆器丝绸正通过这条漫长的丝路,滚滚流入自己的仓库。
没有人注意到许攸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冰冷如刀锋的光芒。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这三年里,康居国几乎找不到一片种植粟麦的田地,举目四望,皆是皑皑棉田。
八月丰收季,棉桃炸裂,如同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这“雪”
温暖不了人心,只能点燃人们对汉朝物资无尽的渴望。
乌孙国的草原上,传统的马群、牛群比例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如同云朵般铺满草场的绵羊。
羊群啃食着草根,牧场以肉眼可见的度退化,但没人在意,剪下羊毛就能换来一切,谁还在乎明天?
大量的粮食从汉地、西域都护府辖地乃至更远的地方,由庞大的车队运抵大宛。
汉朝驻大宛的最高统帅张辽,坐镇贵山城外的军营,默许甚至护卫着这一切。
他治军极严,汉军秋毫无犯,只是冷静地观看着这场由他亲手导演的繁荣盛宴。
暗流,早已埋下。
管亥及其手下精锐,早已化整为零,渗入康居国的大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