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分田分牧(1 / 2)

加入书签

刘能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院子,他的目光落在莎雅母亲的面庞上,仔细端详着她的脸色。

经过一番观察,刘能微微颔,表示满意,说道:“大婶,您的脸色确实比之前红润了一些,但俗话说得好,病去如抽丝啊,还需要静心调养才行。

今天我要去查看一下田地和牧场,这一路可不近呢,而且路途颠簸,恐怕会让您感到劳累不堪。

所以,大婶您就别跟着去了,还是安心在家歇息吧。”

接着,刘能将目光转向阿达木,他的语气变得既务实又充满关切:“大叔,家里总得留个可靠的人照看才行啊。

您得烧点热水,确保大婶能按时服药。

要是万一有个什么突状况,也能有人及时照应或者赶紧来给我报个信。”

阿达木听了刘能的话,连忙点头应道:“长官您考虑得真是周到啊!”

然后,他回过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三个孩子,目光最终停留在小三身上,接着说道:“小三啊,你就留在家里照顾你阿妈吧。

地里的那些活,有阿爸、你姐姐还有二哥他们呢,你不用担心。”

小三懂事地“嗯”

了一声,虽然不能立刻去看那传说中的良田和牧场有些遗憾,但照顾母亲的责任更重要。

莎雅母亲也温声道:“放心吧,我没事了,有小三在就行。

你们快去快回,别耽误了刘长官的正事。”

刘能摆摆手:“无妨,这就是我的正事。

看到各家各户安顿好,顺利生产,我们这西域都护府才算没白立。

既然安排好了,那我们就出?先看田,再看牧场,最后回都护府领物资。”

“好!

好!”

阿达木激动地搓着手,对莎雅和小二(家里的次子,一个手脚麻利的半大少年)喊道,“快,拿上水囊,我们跟刘校尉走!”

四人出了门,行走在敦煌城的街巷中。

清晨的敦煌已然忙碌起来,有汉民牵着驮货的骆驼商队走过,有羌人妇女提着陶罐去井边打水,也有刚刚分配了房屋、和田地的各族百姓,脸上带着与阿达木相似的、混合着憧憬与急切的神情,相互打着招呼,讨论着各自的田亩和种子。

刘能一边走,一边熟络地给阿达木介绍着:“瞧见没,这边一排院子住的都是上月从车师迁来的,那边是伊吾卢来的……吴州牧说了,到了敦煌,就是敦煌人,不分彼此,都是自家人。

以后耕作上、放牧上有什么不懂的,邻里之间多问问,大多都是熟手。”

阿达木听着,看着这勃勃生机,心中那份归属感愈踏实。

穿过几条街,视野豁然开朗。

眼前是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被一道道引水渠分割得整整齐齐,阡陌交通,一望无际。

许多田地里已经有了人影,有人在弯腰查看墒情,有人已经开始尝试翻地。

刘能带着他们沿着田埂走了一段,停在一片明显刚刚划分好、地头插着一块崭新木牌的土地前。

木牌上用墨笔清晰地写着“捌拾捌”

“就是这儿了!”

刘能拍了拍木牌,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大叔,你看,这就是分给你家的三十亩良田。

靠近水渠,取水方便。

这地之前是本地一个欺行霸市、囤积居奇的大豪强的,肥得很!

吴州牧带我们抄了他的家,这地就分给了像你们这样需要安身立命的百姓。”

阿达木颤抖着蹲下身,抓起一把深褐色的泥土,放在鼻尖深深一嗅,那是生命和希望的味道。

泥土在他粗糙的手指间滑落,他眼中再次盈满了水光:“好地……真是好地啊……这、这能打多少粮食啊……”

莎雅和小二也兴奋地在地头跑来跑去,用手丈量着,想象着这里长出金黄麦穗的景象。

“只要肯下力气,风调雨顺,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交了粮税还能有余钱扯几尺新布呢!”

刘能笑道,“走吧,再看看你们的牧场去,在城外,还得走一段。”

出了敦煌城西门,又是一番景象。

辽阔的戈壁滩延伸向远方的雪山,空气变得更为凛冽干燥,但天地也更加壮阔。

走了约莫小半个时辰,一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