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掘根(2 / 5)

加入书签

    曹魏孙吴本地的“襄邑锦”与“东吴绫”根本拿不出手。

    赐下去之后,官员将校们非但不为之喜,背地里说不得还嘲讽你朝廷小气。

    谷绫帛绢锦等织物,在这时本身就可以作为实物货币使用,同样长短的一匹蜀锦,公允价值就是要比襄邑锦、东吴绫要高。

    除了蜀锦外,大汉的盐同样由朝廷的盐官管控,依靠巴郡数以四五百计用之不尽的天然气火井,还有地下取之不竭的天然卤水,以极低的制盐成本,极高的制盐效率,将巴盐大量销往蜀中与荆州各地。

    甚至毗邻荆州的南阳,及豫州、扬州部分地区,也都从蜀中购盐。

    董允、费祎及诸葛乔、霍弋等人没想到陛下出去这一趟,竟还带回来了这么多经济作物,一时围着这些东西看了起来。

    “这是…左伯纸吗?”董允的目光很快被几案上那一沓白纸吸引,伸手取起一张。

    质地细腻,纸面光滑。

    厚薄均匀,软硬适中。

    但…洁白程度与“左伯纸”尚有差距,微微偏黄。

    左伯纸产于青州,制作工艺素不为外人所知,是朝廷贡纸,在曹魏那边富有盛名,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文房三绝。

    董允思索一二,当即将手中微黄的纸张铺在几案上,又取来笔墨,往纸上书写起来。

    “墨汁不洇,这是好纸啊。”费祎赞叹起来。

    在董允写下三十余字后,前面的字迹已干,却没有出现墨水洇开从而使纸张遭到破坏的迹象。

    董允将笔置于笔架,其后将那张微黄的纸张拿起来,仔细端详,片刻后问道:

    “陛下,不知此纸出自谁家,是否可以量产?”

    丞相、费祎、霍弋等人尽皆将目光投于天子身上。

    天子既然将此纸与那些可以贩卖的经济作物一并带回长安,那么一定有天子的用意。

    刘禅捡起一张纸,道:

    “此纸出自重泉韦氏,一个户口只有三十余口的小豪强,族中只有一个小作坊,纸匠不过十人,日产此纸二百张。

    “不过,韦氏已献上造纸之法,朕念其有功于国,尽免其族徭役赋税二十载,赐蜀锦千端,并引其嫡子为龙骧郎。”

    尽免一族徭役赋税二十载?

    赐蜀锦千端?

    绕是费祎也有些吃惊了,与丞相跟董允皆是相觑。

    诸葛乔、霍弋等人亦然。

    引为龙骧郎还可以理解,关中豪强之人,多少有些武功在身上,但是免除徭役赋税二十载及五百匹蜀锦的赏赐,不可谓不重。

    刘禅笑着道:

    “此纸乃是由竹皮杂以少许桑皮制成,成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