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楼家树敌太多(1 / 3)
听说楼家一大伙人回来,要给楼三公子重修故居,建纪念馆,还要建修楼家宗祠,当地老百姓也是炸开了锅。
因为粮油机械厂的东面与北面,都还没有被征收开发,包括那半截老街在内,都是以老居民为主,见楼永忠等人高调回乡,议论的人就越来越多。
反对建纪念馆,反对楼家建宗祠,马上就成了热门话题。
民间马上形成了一股舆论中坚力量:绝不能为大汉奸建宗祠,更不能让他建纪念馆!
否则,哪还有什么正义与天理?
楼永福听到这一些议论,阴郁到了极点。
他一辈子就是在这种指指戳戳的环境中长大的,变得有些木讷。
楼永福,在众多楼家兄弟当中,和他爹一样,没有得到楼家祖上太多好处,却一辈子替楼家背负了大汉奸的骂名,而且只能默默承受。
当然,乡亲们倒也没有当面骂过楼永福,对楼永福的爹,真正当面去指责,那也比较少。
主要是骂楼永福的爷爷,也就是楼老太爷,当年的楼三公子。
被指责得最多的,还是楼三公子的爹“楼三江”。
楼三江本来是一外来户,到这下江码头上打码头,现在如果在这边建楼家宗祠,无非就是从“楼三江”开始,后面就是楼老太爷楼三公子,供奉这两代人。
而这两代人,正是乡亲们心目中的大汉奸,都埋在粮油机械厂后面的小山坡上。
“楼三江”有四个儿子,只有这楼三公子,七八年回来,两年后死了,埋在了这边。
“楼三江”的其他三个儿子呢?
大儿子当初是接管码头,也是暴戾得很,“楼三江”自己忙着办船厂,就放手让大儿子处理码头上的所有事务。
意思是培养长子为接位人。
在四十岁的样子,这大儿子得了一场大病,送到汉口大医院里,两天后就死了,就近运回老家那边安葬了,他那一小家子,妻儿子女,就都回老家那边去了。
有人说,是楼家二儿子下的药。
但他这个二儿子,与大儿子不睦,三十四五岁时,独自去汉口做生意。
老大一死,楼家二儿子也就回来帮忙接管码头,他除了凶恶之外,还把阴损二字,表达到了极致。
楼家三公子在那次码头上行凶,大开杀戒,杀死彭奇山、田河水等十余人之后,打伤百多人,然后就溜进了大别山。
后来就一直是来来回回,每一次来回,都是血雨腥风的。
只有四儿子是出去读了书的,很年轻就到振武学堂当教官,后来,在武汉保卫战中战死,乡亲们只讲这楼家的四公子,还算是个人。
那个二儿子,因为到了后期,各种乱势,码头上他罩不住了,就带着他妻子儿女一家人,又回了老家那边。
只有这楼家三公子的原配,带着儿子,也就是楼永福他爹,留在这边,后来又生了楼永忠和楼永义他爹。
七八年,楼老太爷,也就是楼三公子,突然从京都解职回来,当时原配早已经死了,据说也是饿死的。
但他的两个儿子还活得好好的,于是,就挑中了显得老实巴交的大儿子,也就是楼永福的爹,相帮着开起了楼家粉店。
活得十分健朗的楼老太爷,在八〇年秋天的某个早晨,死在了街边的水沟里,早上来上班的工人们发现了,马上去报告给了他的二儿子,也就是楼永忠的爹。
至于这老头子是怎么死的,当时似乎就没有想过要去弄清楚,死的时候,才七十多点岁。
所以,这老头子的死,当时是一个谜,就有人议论,说是半夜里走路摔死的,说是被自行车撞死的,说是半夜里被鬼掐死的,说是夜里闪电,被雷劈死的…
其实,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那天晚上,因为先下了一场秋雨,天气比较凉,来粉店吃粉的工人,少了许多,十点钟就打了烊。
楼老太爷让儿子儿媳妇先回去了,他一个人住店里,还守一会儿,确实没有什么客人来了。
楼老太爷就锁上门,独自出来散一散步,沿着街道往前走,雨后的空气清爽许多,少了许多灰尘与烟煤硫磺气味。
沿街走了好一段距离,走上通向河边码头沙石处的那条路,这是他最熟悉的一条路,他就是从这里杀出去的,曾经许多次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