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德国冬奥会(3 / 4)
同一时期的沙俄,则各种原因经济凋敝,后来更是让苏联(俄)工党取而代之。
阿拉斯加在二十年代就兴起了一股“加拿大热”,当然,不管阿拉斯加是和俄国学习,还是加拿大学习,他的文化主干,始终是东非文化,或者说德意志文化,而其他文化都是修饰。
在阿拉斯加这个地方,德意志文化是主流,在部分硬件上,像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还有农业作物上,贴近沙俄,在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上,又受到远东帝国的极大影响,同时还沾染一些加拿大,因纽特人的文化色彩。
马学森对游客们就说道:“阿拉斯加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并且和本土有着相对显著的文化差异,成为帝国唯一的“寒带明珠”。”
这个所谓的寒带明珠,并没有太大的含金量,毕竟东非在海外,尤其是高纬度地区,也就只有阿拉斯加这一个寒带殖民地。
马学森接着介绍道:“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除了可以观赏当地美丽的雪景,冰雕以外,还可以参与一些阿拉斯加的冰雪运动项目,就在月初的冬奥会上,我们阿拉斯加可是为帝国拿下了两块奖牌,一银一铜,这在帝国绝对是独一份的荣耀。”
这届冬奥会于1936年2月6日至16日在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举行,是第四届冬季奥运会。
东非获得了一银一铜两块奖牌,毫无疑问,这两块奖牌的获得者,都是来自阿拉斯加的运动员,代表东非出战。
别看东非连一块金牌都没有,可这也让欧洲人大吃了一惊。
毕竟,在欧洲人的广泛印象里,东非可是一个热带国家,甚至东非本土还有绝大部分地区,连下雪都是十分罕见的景象。
“共有二十九个国家参加了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其中拿到奖牌的国家只有十二个,我们东非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也是唯三拿到奖牌的非欧洲国家。”
“并且通过我们阿拉斯加运动员的努力,帝国的两块奖牌数量,也能排在第九位,超过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
1936年的冬奥会,奖牌基本被欧洲垄断,欧洲以外,也就只有美国,加拿大和东非获得奖牌,其中,美国实力最强悍,美国除了获得一张金牌以外,还有三枚铜牌。
其次就是东非有一银一铜,而加拿大只有一枚银牌。
排在榜首的则是挪威,以十五块铜牌的优势大幅度领先其他国家,有七枚金牌,第二是德国,德国奖牌数量一共十一块,金牌数量五枚。
当然,德国的奖牌数量远超过前世,这得益于其吞并了奥匈帝国,原奥匈帝国就给德国贡献了五块奖牌,其中包括两枚金牌。
不过,这次冬奥会,并不能太说明问题,就比如苏联这个冰雪运动强国,就没有参与其中,如果苏联参与的话,它是有实力竞争榜首的。
前世,苏联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就实现了“一鸣惊人”,登顶榜首,这次冬奥会如果有苏联的参与,苏联保底也能进入前三。
理查德就略带遗憾的说:“冰雪运动竞技,苏联没有参与其中,算是一个遗憾,不过,苏联如果参与了对于我们东非和其他国家而言,也就很难获得表现的机会。”
马学森对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