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东、欧班列(3 / 4)

加入书签

不管能不能最终落地,还有待观察,如果真的实现,对于我们这些本地人肯定是好事,以前我们这里的优秀人才,在小学毕业后,如果想继续进步,就必须前往南部的中学继续就读,但是那里太远了,只能寄宿,很不方便……”

    随着酒馆老板的叙说,鲁比罗拉终于确定了,这个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各种情况,它就是一个东非扶持出来的附庸国,至少目前是这样。

    鲁比罗拉在纳蒂廷古待了两天后,就带着几个萨库玛留下的保镖,开始了返程,至于萨库玛本人则要继续北上做生意。

    在1936年年初,法国也终于搞清楚了东非在多哥兰的动作,他们不仅知晓了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存在,同时北方的上沃尔特殖民地也将新奥地利王国的情况向本土做了汇报。

    这两个新的西非国家,都是由流亡东非的哈布斯堡皇室资助和建设起来的,两国的面积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平方公里,绝对算不上小,毕竟法国本土也才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说,积攒五十多个哈布斯堡君主国和新奥地利王国的集合体,那就是一个法国的大小。

    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出现,还是受到了法国政府的重视,法国政府命令达荷美和上沃尔特的法国殖民地政府加强对两国的监视力度。

    同时也开始谋划,如何将法国在西非的三块殖民地,也就是达荷美,上沃尔特还有尼日尔整合起来。

    从而加强法国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力量和行政资源,以应对包括东非,南德意志王国,哈布斯堡君主国和新奥地利王国这些东非势力对当地的威胁。

    不过,法国政府虽然对两个新成立的哈布斯堡国家心生警惕,能做的也不多。

    因为现在法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面对日益严峻的欧洲局势,尤其是重新走上扩军武装道路的德国,在本土受到严重外部危机威胁的时候,很难同时兼顾殖民地的安全。

    而且1936年,还有一件大事吸引了法国人的注意力,那就是法国腹背的西班牙,局势越发动荡,甚至可能发生内战。

    而西班牙的局势变化,法国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以防止西班牙完全倒向德国,对法国进行背刺。

    ……

    达尔富尔。

    尼亚拉市是达尔富尔的行政和经济中心,也是东非达尔富尔殖民地政府所在地,当初东非选择达尔富尔殖民地首府的时候,主要竞争的城市有两座,分别是尼亚拉市和法希尔市。

    而尼亚拉以交通,还有水资源优势最终获胜。

    交通上,尼亚拉本来就是达尔富尔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连接埃及苏丹地区,南德意志王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并且能够辐射达尔富尔主要人口分布区域。

    法希尔比尼亚拉更靠近达尔富尔的中心位置,但是达尔富尔北部几乎都是沙漠,人口集中在南部和西部。

    至于水源上,尼亚拉的降水量虽然也比较匮乏,但是至少可以达到四百毫米以上,是法希尔的两到三倍,并且通过东非建设的堤坝,在其南部形成了一个足以供应城市发展的水库。

    因此,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尼亚拉更适合作为达尔富尔的经济中心发展,同时也便于东非对达尔富尔地区的掌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