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造船业的好日子(2 / 4)

加入书签

德国就对东非积累了不少仇怨,认为东非窃取了德国的财富和殖民地,在德国国内出现了反东非情绪,现在这种情况和阿道夫倡导的人种优越论结合,进一步被扩大化。

    阿道夫其《奋斗》一书中明确表示过:“……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认知错误:认为黑人或者黄种人可以变成德意志人,因为他学会了德语,并愿意在将来讲德语,他就能成为德意志人,我们永远不能清楚地看到:这种‘德意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去德意志化’……这种过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毁德意志民族的元气……”

    这些话,可以说处处插在东非人的心头上,毕竟东非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国度,并且宣扬德意志文化认同。

    按照他的话说,东非所谓的德意志化,就变成“去德意志化”,东非根本就不成为德意志国家。

    不过,阿道夫的这种思想,在德国还是收获了不少认同的,在他之前,威廉二世也没有少对东非有所微词,对于东非这种“杂血”,德国就一直看不上眼。

    现在,德国对东非的态度,就更类似前世对苏联开战前的态度,东非只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

    前世,从一战战败到巴巴罗萨计划以前,德国和苏联明面上好的几乎穿一条裤子,德国的许多研究放在苏联,甚至德国士兵训练也放在苏联进行,二战爆发后,两国更是瓜分了波兰。

    可能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才导致了前世,苏联领导人约瑟夫一直到两国开战前,还错误的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不可能和苏联翻脸。

    因此,恩斯特必须把德国侵略东非,作为一个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尤其是在北非和中东地区。

    苏联有石油,中东同样如此,更别说中东还有苏伊士运河这条世界海上贸易大动脉。

    而前世,德国是切切实实把手伸到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尤其是北非,还打响了“沙漠之狐”这种世界名将的名号。

    总而言之,东非和德国的关系维持在一个脆弱的平衡,只要德国触动了东非的敏感神经,两国关系就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之相比,还是奥匈帝国更对东非的胃口,可惜,奥匈帝国现在自身难保,东非在欧洲的这最重要的盟友,极有可能在近期内彻底被颠覆。

    之前,奥匈帝国稳定的时候,其实,还能起到润和东非和德国关系的作用,现在,没了这个中间人,东非和德国关系只会更加恶化。

    当然,对于这种恶化,恩斯特现在并不关心,他已经在心里提前给德国判定上了“死刑”。

    因此,现在东非在战争准备上的两个研究重点,分别就是日本,还有德国,东非国防军未来应该具备压制两国的实力。

    恩斯特说道:“国防军武器装备研发,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一要盯紧欧洲方面,二要盯紧南洋海域。”

    “在欧洲,如果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非就是最后压轴出场的决定性力量,要尽可能把我们的伤亡和损耗降到最低。”

    “欧洲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是帝国陆军的重点研究方向。”

    “在南洋,拓展到整个太平洋,海岛,丛林作战是我们主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