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东非吃饱(3 / 4)
错的年轻人,好像是科学院的研究员,不过,我的东西没有他那么多。但是,工作量也不少,而且最好你们派专业一点的人来处理,我的资料都是很珍贵的。”
克亚索夫说道:“当然,知识就是财富,我们东非使馆的雇员,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至少有中学学历,对知识有着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他们肯定不会毛手毛脚的。”
他的话让克拉斯特放心了许多,在欧洲,中学学历就已经算高文凭了,当然,克亚索夫说的是至少中学学历,实际上大学生职员可能也不少见,东非的大学生数量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要多。
当然,东非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后来居上,但是在底蕴上远不能和欧洲相比,这也是东非为什么迫切想从奥匈帝国“捞人”的原因。
这将节省东非大量时间,加速东非在科技领域霸权的构建,前世美国就是典型例子,先是吃了一战,奥匈帝国解体的科研和人才红利,并且直接获取了德国的各种核心技术。
二战之后,更是对德国本土人才和科技再次直接掠夺成果,后来苏联解体,美国又吃到了一次人才和技术红利。
所以,在21世纪之初,美国科研霸权无比强大,完全不值得奇怪。
……
三天以后,东非使馆的卡车,拉着克拉斯特院士一生的研究心血,离开了他的住处,而克拉斯特院士本人,也要前往东非。
因为克拉斯特院士研究领域在化学方面,所以他在东非政府的推荐下,选择前往贝拉市定居。
即便对于奥匈帝国的科研人才,东非政府也不是把他们引入东非就直接放手不管了。
而是尽可能的“分而治之”,尤其是针对奥匈帝国的犹太学术团体,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有许多犹太人,东非尽可能的不让他们在东非重新抱团。
就比如把两个认识的犹太科学家,一个安排在东非东海岸,一个安排在东非的西海岸,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会减少。
东非的科研也有许多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除此外还有一些次级中心,就像南部和大湖区等地,有些类似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所以对于移民的去向,东非有许多选择。
当然,对于非犹太裔的奥匈帝国移民,东非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了。
说到底还是犹太裔因为历史原因,在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领域占比比较大,人数比较多。
毕竟,奥匈帝国的精英阶层过去更重视军队等领域的发展,而犹太裔有钱,发展受限,所以更精于金融,科研等领域。说难听点,就是犹太裔过去在欧洲,不受待见,所以从事那些欧洲贵族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
但是,自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时代,过去欧洲精英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反而做大了。
欧洲的犹太人站在了风口上,成为了那头被风吹起来的“猪”,而不是他们真的就像宣传那样天生聪明。
而东非重点关照奥匈帝国犹太裔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理由,犹太裔因为信仰的原因还有历史习惯,就容易抱团,这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垄断团体。
就比如犹太资本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