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契卡出动(2 / 4)
过,这种情况并不影响东非水稻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卖的便宜。苏联政府就是想利用两国粮食交易中的差价,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仅靠粮食交易的差价,显然无法弥补这个缺口,因为东非进口苏联小麦也是有数的。
约瑟夫就说道:“在其他产品上,可以适当给东非让利,比如煤炭,铝土,铜等。”
东非是苏联煤炭的买家之一,乌东地区的煤炭,靠近黑海,所以很方便通过苏伊士运河出口到东非北方一些地区。
至于铝土矿,苏联的储量也很大,而当前,苏联本国并无炼铝工业,因此,在新经济政策以前,东非就和苏联有相关贸易。
铜就更不用多说了,东非本身是铜矿消费大国,在国际社会上,东非的有色金属冶金一直都比较出名。
不过,约瑟夫提到的这几种矿产,很显然,除了铝土以外,对东非的吸引力有限,而且,对现在的苏联而言,重要性也不高。
就像石油,黄金这种矿产,和东非的贸易就不是重点,苏联的石油主要买家是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至于黄金,苏联侧重于和瑞士等中间国交易,规避国际社会对苏联黄金的抵制。
除了这些矿产以外,1930年苏联的锰矿,铁矿,钾盐等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是世界第二大锰矿出口国,仅次于东非,德国和美国都是苏联锰矿石的重要买家,因此东非和苏联在锰矿出口上形成了竞争。
苏联的铁矿主要出口欧洲,尤其是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而东非主要从印度,澳大利亚,南洋,还有南美进口铁矿。
钾盐作为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材料,在国际市场上倒是很受欢迎,甚至是供不应求,但是苏联同样优先出口德国。
道理也很简单,德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口密度又极高,粮食压力大,因此,在农业领域德国舍得投入,甚至愿意为此从苏联这个敌对国进口钾盐,并且给出的价格也比其他国家高。
约瑟夫对苏联的出口情况如数家珍,因此他对罗森戈尔茨说道:“对外贸易委员会,要充分结合各国的国情,再结合我们苏联自身的优势,在今年的农矿出口上,放宽限制,尽可能的换取更多的外汇。”
“最好能在弥补粮食缺口的同时,保证国家工业发展的资金。”
简单来说,约瑟夫的意思就是通过贱卖矿产换取更多的资金,毕竟这些矿产现在苏联也利用不了,还不如用来应急。
说到底还是苏联的工业化程度太低,否则的话,苏联的出口就应该以工业品为主,而不是农矿产品。
至于前世说苏联工业品质量差这个问题,那要看和谁比,和国外那些工业强国相比,苏联工业确实偏科。
但实际上,就算偏科的苏联工业,其饱受诟病的轻工业,也比之前的沙俄,还有后来的俄罗斯强,毕竟前世21世纪,俄罗斯重新变成市场经济后,其轻工业也一直十分落后,不仅轻工业不行,继承苏联的重工业优势也慢慢丢失。
就恩斯特前世所知,俄罗斯的许多国产轻工业品,依旧停留在苏联时期,像什么锅碗瓢盆,还有巧克力,酸黄瓜,肉肠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