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粮食交易和饥荒(2 / 4)

加入书签

邪恶的国家之一。

    但是贸易代表处因为工作原因,又不得不和东非进行接触,而这个过程中,哪怕是一句无心之言,或许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接下来命运的节点。

    坎托罗维奇把他们的反应看在眼里,他拍了拍手,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这里。

    “你们不用胡思乱想,这次会议的目的并非和政治有关,而是关系到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接下来,莱茵市贸易代表处将是执行这项任务的重要一环。”

    “这份命令由约瑟夫同志亲自下达,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在近期和东非的粮食贸易结算中,一方面要加大对东非的粮食等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为了国家发展需要,从东非进口大量廉价粮食。”

    东非一直都是苏联农业的重要买家之一,就比如小麦,燕麦,黑麦等,虽然东非也产小麦,但是东非本国小麦的质量是不如苏联的,加上近些年来,因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东非小麦减产,因此对小麦的市场需求,一部分就分摊到国际粮食市场。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就比如东非还从阿根廷,巴拉圭,远东帝国等地区进口小麦,来平衡贸易或者补充国内市场需求。至于燕麦,黑麦这种农作物,东非更是因为气候原因,几乎没有规模种植了。

    贸易代表处的粮食贸易负责人阿布拉姆有些疑惑的问道:“特派员同志,你的意思是我们一边扩大对东非的粮食出口工作,一边又要从东非购入大量粮食,这岂不是有些矛盾?”

    任谁听了刚才坎托罗维奇的话,都会这样想,毕竟这样一来一回,有几分瞎折腾的意思,苏联把粮食卖到东非,然后再把东非的粮食买回国内,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运输成本问题。

    而且苏联本来就是粮食出口大国,采购大量的东非粮食,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阿布拉姆的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在1931年以前,包括俄国,苏俄再到苏联,这段时间里,苏联(俄国)确实都是粮食出口大国,除了部分特殊时期以外,比如一战还有内战期间。

    因此,在阿布拉姆等人的思维里,苏联并不缺粮食,现在大量进口东非粮食就显得格外不合理。

    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今苏联的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发生的,那就是苏联农业集体化。

    到了1931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全国各地都建设了集体农庄,土地重新收回,并且一切生产资料共享,同时苏联对地主和富农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这导致1931年,苏联农业产量下滑,但是,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政治宣传上,却完全不是如此,各种报纸新闻上,都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建成后,全国农业产量大丰收。

    各地给出的理由也有理有据,什么集体化后农庄农户生产热情大幅度提升,水利建设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

    这些显然都是利好农业发展的消息,因此,对于那些非基层人员而言,1931年的苏联农业不仅不应该减产,而是大幅度提升才符合常理。

    真相恰恰相反,因为粮食产量提高,确实和以上因素有重要联系,典型的就是东非农业,但是苏联政府却忽视了农业中“农民”的重要性。

    也可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