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移民(2 / 4)
不应该甘主动出击,进一步吸纳全世界的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帝国在科研领域的发展。”
“1930年,苏联的科研经费相比往年提高了两倍还多,超过了三亿卢布,而1928年,苏联公开的预算仅有一亿三千多万卢布。”
“这些经费,苏联政府主要投向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领域,新成立了数百家各类研究所,创造了大量高端人才岗位。”
“为此,苏联政府积极在国际社会上招聘欧美各国的人才,仅这几个月,可能就有超过近千人,各个领域的精英到苏联工作,甚至直接移民。”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对人才的需求是极为旺盛的,而苏联本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和国际社会依旧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无法完全满足本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因此,为了吸引移民,苏联政府采用高薪水加稳定工作模式,从而鼓励欧美国家人才前往苏联就业,在苏联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外国专家局来对接这些工作,对于外国人才,苏联给他们开出高于本国人才三倍甚至十倍的薪水,并且提供免费住房和医疗等服务。
如果是平时,欧美各国的尖端人才自然是不屑于前往苏联的,但现在,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高端人才市场过剩,伴随就业危机,苏联反而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除了经济危机以外,本身许多高端人才,自身也会受到苏联政治制度的吸引,从而加入这个“乌托邦”国度,为所谓“人类事业发展”服务。
当然,绝大部分高端科研人员,并没有这种觉悟,尤其是在那些学术垄断比较严重的国家,就像英国,美国,他们的人才不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都出生于非富即贵的家庭。
像德国,奥匈帝国这种普及义务教育更早的国家,情况或许会稍好一些,但也很有限。
这个时代,真正做到相对公平,不重视出身和经济情况,筛选和培养人才的,也就只有东非和苏联两个国家了。
东非的教育至少能保证底层民众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并且一直维持到中学阶段,而大学领域,东非政府同样通过考试,进而让许多平民子弟进入大学学习。
苏联的情况比东非还要特殊,因为政治环境不同,苏联的教育系统里,平民阶层机会更多,别说教育系统,哪怕是政府内部,苏联底层民众进入政府也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容易的多。
反而是原本沙俄的上层精英,要么流亡海外,要么被清算,要么受到政治环境压制,反而不容易出头。
这也是东非和苏联的最大区别,东非的教育只是相对公平,但很显然,上层社会和精英人士享受的教育资源更多,因此他们在教育的竞争中也能占据优势。
就比如聘请名师家教,更重视家庭教育,有财力购买更多的教辅资料,或者出国留学等等,当然,至少东非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依旧存在。
恩斯特对弗里德里希说道:“现阶段,欧美各国,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确实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美国的失业率就已经逼近百分之十,也就是大约四五百万左右,各行各业都在裁员,甚至直接破产。”
“而这必然导致一些领域人才的流失,我们移民署近期收到的移民申请,欧美各国就增加了不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