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西风送来长安恨(1 / 2)

加入书签

三大报纸:《长安日报》、《皇家时政刊》、《儒圣报》,只有一个版面,只有一篇檄文,力度前所未有,措辞前所未有。

大唐皇帝诏曰:

自古以来,邦国有疆,信义而立,以和为贵。

突厥之族,生于北鄙,性嗜侵略,心耽贪婪。

往昔渭水之盟,唐以诚信为本,怀柔远人,许以财帛,赐之丰厚。

金银财宝,不计其数;粮草物资,源源不绝。

望其能永修之好。

是谓待之以礼,抚之以仁。

然,彼突厥者,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受唐之恩,不思图报,背信弃义,犯我边境。

劫掠焚杀,无恶不作;焚我村镇,戮我百姓。

凉州一役,尤为惨酷。

五万铁骑,如狼似虎,突袭凉州。

所过之处,哀鸿遍野,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父母妻子,生离死别;田园庐舍,化为焦土。

此等暴行,天人共愤,神鬼同怒。

突厥之罪,罄竹难书。

行径凶残,令人指。

忘恩负义,罔顾盟约,视信义如草芥。

这般作为,岂乃人之所为?

欲度遣使,晓以利害,劝诫知返,以安和平。

不曾闻讯:

突厥贼子,变本加厉,杀使威慑,肆虐边境。

而今百姓,饱受突厥之苦,无不切齿拊心,思得以报。

突厥如此怙恶不悛,执迷不悟,大唐上下,一退再退,退无可退。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世民问天,天命归唐。

奉天承运,顺应民心,兴师北伐,吊民伐罪,除暴安良。

在此,朕晓谕天下,布告四方:

此次出兵,乃正义之师,旨在扫平突厥之患。

非战之罪,然突厥自取灭亡。

攻灭非吾意,但愿海波平。

此战,安定大唐之北疆,使百姓安居乐业,再无战祸之苦。

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六时刊印。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檄文,如闪电划破长空,瞬间点燃了长安城的每一寸土地。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朱雀大街上,当晨钟的声音开启新的一天,当百姓们纷纷涌出家门,他们突然看到在每个坊市的公告栏上贴上了一张报纸公告。

当人们汇聚而去,然后有认识字的人一字一句念了出来。

而后石破天惊,人群沸腾,喧声鼎沸。

城南的一名老者颤巍巍地举起手中的拐杖,声音微微颤抖:“突厥竟敢如此欺辱我大唐子民,此仇不共戴天!”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瞬间爆出震耳欲聋的呐喊:“灭突厥!

保家乡!”

的呼声此起彼伏。

市井之中,知道消息的商铺不自觉的纷纷罢市。

老板们丢下算盘,伙计们停止手中的活计,大家伙儿围坐在一起,热议此事。

茶肆酒楼里,茶盏被重重放下,酒杯被高高举起:“可恨突厥,愿我大唐早日得胜!”

人们的脸上写满激愤与期待,每一双眼睛都闪烁着对突厥的仇恨和对大唐必胜的信念。

文人墨客们更是坐不住了,他们铺纸研墨,奋笔疾书,写下慷慨激昂的诗篇与文章,声讨突厥暴行。

随后,这些作品被誊抄无数,张贴在街头,分在集市,如星星之火迅蔓延。

自九月二十一《踏不碎的大唐脊骨》文章表以来,两个月的时间,对于长安百姓,对于大唐百姓,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复仇。

他们等着大唐中央的态度。

但两个月以来,大唐中央一直对突厥的态度是谴责,还有就是‘放任’,似乎

其实这都是大唐高层的战略,示敌以弱。

但如今,时机成熟了。

此刻,学校的学堂里,教师们停下授课,给学生们开班会:“如今突厥犯边,正是报国之时!

我等虽不能上阵杀敌,却也要为大唐呐喊助威!”

学生们纷纷点头,稚嫩的脸上满是坚毅。

而长安的达官显贵、商人们,也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如何为出征的将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