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太极殿内争不休(1 / 2)
&1t;divc1ass=&0t;tt-tit1e&0t;第513章太极殿内争不休
对此,大唐高层不置可否。
对于和亲,目前朝中形成两个派别,一个是支持,一个是反对。
其中李世民和李长河旗帜鲜明的反对。
但太上皇李渊和大部分朝臣觉得可以。
因为在事实层面上,和亲作用无论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李渊上位以来,都相当有成效。
还有就是大部分人对女子的轻视,觉得用一名女子换得国家和平,换得战乱消弭,减少战士伤亡,这性价比难道不高?
为此,政事堂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
四月八日,太极殿。
李世民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几日前禄东赞呈递上来的吐蕃国书,他抬眼望向丹墀座下的群臣,目光又扫过坐在左边位置自己的父亲李渊,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门下省侍中王珪举着的象牙笏板上。
“陛下明鉴,自汉元帝遣王昭君出塞,和亲之策已保边境百年太平。”
王珪的声音在大殿穹顶下回荡。
“今吐蕃称雄雪域,交好可为西部屏障,永固西南边疆,还可北上牵扯西域和吐谷浑,甚至出兵助唐剿灭突厥,此刻若能以宗室女易干戈,不失为苍生之福。”
“呼呼”
大门张开的太极殿中突然起了一阵穿堂风。
而后就看到李世民头顶皇冠前的十二旒冕上的的玉藻被吹得簌簌作响,映衬出李世民冷酷的神色。
众大臣用期待的目光看向李世民,似乎想要得到李世民的认可。
因为他们很清楚,之所以有这场辩论会,就是因为李世民不太愿意,而为了国家,这些大臣正努力劝说。
“朕觉得,不”
李世民刚要开口,却见李渊缓缓起身,玄色衮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泛起暗金。
“二郎。”
李渊的声音虽轻,但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有时候,形势逼人,我还记得武德七年突厥犯境,将淮南王妃侄女封为公主送去和亲,一场大战自动消弭,节省物资不知凡凡。”
“也为大唐积累了不少实力,如今四海初定,去年突厥来袭使得国库更加空虚,我闻禄东赞那意思,若是不从,或使吐蕃生出嫌隙,一旦战争开启,又要多少关中儿郎的尸骨去填吐蕃人的胃口。”
“所以”
李世民霍然起身,腰间玉带撞得御案砰然作响,此刻这名登基不足两年的皇帝内心很不平静,甚至说有些愤怒。
“阿爷,不是这么算的。”
说着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政事堂中人,想要找出此刻能支持他的人。
他突然看见兵部尚书李靖猛然在座位上抬头。
这位向来比较沉默,喜欢干实事的将军此刻眼中精光暴涨。
“臣斗胆。”
李靖的声音像利剑劈开凝滞的空气,“以武力换和平,则和平存,以和亲换和平,则和平名存实亡,当年汉室和亲,当真换得到了真的太平?”
他大步出列,皮靴踏在青砖上的声音如同阵列曲,又像是战鼓擂动。
“元帝竟宁元年遣昭君,不过三年匈奴便入寇云中;成帝时细君公主尸骨未寒,乌孙便与车师共犯河西!”
大殿突然陷入死寂,此刻李渊的脸色有点难看。
但李靖似乎谁也不在乎,而后继续道:“臣居兵部尚书一职,前段日子整理兵部文书库,现一则史书中的故事,颇为讽刺,我分享给诸位同僚。”
“建昭三年冬,呼韩邪单于醉酒鞭打宁胡阏氏,汉室使节竟不敢言!
敢问诸公,这是和亲还是献媚?”
此话直接打脸。
侍中王珪的象牙笏板“咣当”
一声落在桌子上,此刻他不禁渗出冷汗,却仍强撑着开口:“纵然纵然前朝有失,我朝武德年间颇有成效”
“武德七年送去的一名‘公主≈39;,第二年春天就被颉利可汗赏给了他的一位将军康嘉平章,这将军两个月便死了,如此丑事,还被人故意隐瞒住了。”
善辩的李长河此刻终于说话了,出口便是王炸。
李世民的铁杆兄弟长孙无忌也支持道:“臣也听闻,曾有突厥使臣在长安西市醉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