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棉花种植重磅令(1 / 2)

加入书签

此令的主旨很简单,旨在通过推广棉花种植,增加百姓的御寒物资。

要知道,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纤维柔软、保暖性好,是制作冬衣、被褥等御寒物品的理想材料。

更重要的一点,棉花也是点燃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

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整个世界。

然而,在大唐时期,棉花种植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现在大规模的种植地区还在中亚地区,甚至更偏西点。

但棉花其实早在汉朝时已经传入中原。

按理说这么长的时间,大众应该知晓棉花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是很多人对棉花知之甚少。

第一是因为棉花作物本身的原因。

棉花是一种喜温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的植物,但最适宜在沙壤土种植。

然大唐时期,虽然北方地区有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棉花生长,但整体而言,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这样的气候条件并不完全有利于棉花的广泛种植。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虽然气候温暖湿润,但由于当时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等粮食作物,且土地多用于粮食生产,因此棉花种植在南方也未得到广泛推广。

第二就是现阶段的棉花种植技术相对落后,要知道棉花是一种需要精细管理的作物,从播种、施肥、灌溉到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这种繁杂的种植,让本就农业体系缺失的大唐百姓对棉花种植和管理缺乏了解,导致产量和质量极低,多种原因下,限制了棉花的广泛种植。

第三就是税收的原因。

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是农业,而粮食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因此,种植粮食作物,才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税收收入的保证。

相比之下,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种植收益虽然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大,在没有强有力的把控下和政策支持,很容易一年收成打了水漂。

那么现在的棉花种植令就要解决棉花种植的痛点。

李长河和李世民措施也很简单,那么就是学习。

比如为何明朝时期为何棉花会大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明朝对棉花的态度。

大力支持。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从贫苦百姓中来,他非常清楚百姓过冬的艰难,所以他一登基便下政令,强制推广棉花种植,要求拥有五亩到十亩土地的,必须种植半亩棉花。

拥有十亩以上土地的,则需种植一亩棉花。

这一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确保了棉花种植在农民中的普及,使得棉花种植面积迅扩大。

而即将出台的棉花种植令也继承了这一优良品质。

其次,便是种植技术普及。

不同于明朝以种植量取胜,作为现代人的李长河虽然学习的是医学,但对于棉花的生长习性也是清楚的。

因为当年的学习中有一门课,叫做药材种植,专门讲的是植物性状。

且中医中,棉花也是一种药材,为锦葵科植物枫香树的干燥花粉。

棉花性味甘、寒,归肺、脾、胃经。

棉花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可以用于缓解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病症。

中医典籍中有具体写明棉花如何种植能得到最佳状态。

于是李长河组织国子监和农学院对棉花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编写了详细的种植指南,其中李长河自然也是出了大力气,将自己知晓的棉花种植技术全部编写入内。

当然,还有朝廷对种植棉花的税收减免政策。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朝廷提供了税收优惠。

农民可以用棉花或棉布代替粮食来缴纳税款,且折换率颇为优惠。

同时,对棉田还减免了部分赋税,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种植棉花的成本。

当然,专门的机构管理必不可少。

为了更好地推广棉花种植,即将成立的棉司将负责监督棉花的种植、收购和销售等环节,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推广棉花产业,促进棉花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展。

一旦棉花种植到位,那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