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特辑]山河犹在(2 / 6)
他身旁:“没错,那是你的曾祖父黎绍钧先生。旁边的是我和宴倾的曾祖父宋凛先生,还有亦川的曾祖父晏云深先生。”
三人震惊地交换了眼神,随即俯身仔细观看展品。文字说明记录着三位实业家如何在战争期间组织海外华侨捐款捐物,如何冒险将医疗设备、通讯器材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运回国内,支持抗战。
“我从没听爷爷详细说过这些,”晏亦川轻声说,“只知道曾祖父那代人在战争期间做了很多事。”
宋禾指向另一组照片:“这是1943年,他们三人冒险回国,亲自到前线慰问将士。这张照片是在太行山区拍的。”
照片上,三位衣着体面的先生站在简陋的土房前,与几位八路军同志握手。尽管衣衫褴褛,面带倦容,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坚定而明亮。
“为什么家里从来没详细告诉我们这些?”宋宴倾忍不住问道,声音里有一丝不解。
宋禾叹了口气:“那个年代,很多事不能公开。他们的许多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甚至冒着被日寇追杀的危险。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故事被封存起来。直到最近,一些档案才被解密。”
他们继续往前走,展览展示了三位实业家如何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为抗战服务——黎家的航运公司秘密运输物资;宋家的工厂转产军需用品;晏家的银行系统协助资金流转。
在一组模拟场景前,四人停下了脚步。这个场景再现了一个地下无线电通讯站,说明文字提到:“黎绍钧先生提供的电台设备为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通讯支持。”
“我想起来了,”黎知许突然说,“爷爷的书房里有一台老式无线电,小时候我问过他,他说那是曾祖父留下的‘老古董’。”
宋宴倾站在一张地图前:“看这里,1944年,曾祖父们组织了一支车队,沿着这条路线穿越西南山区,将药品送往延安。”
晏亦川凝视着玻璃柜里的一本旧日记本:“这是一个得到他们帮助的医生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收到海外捐赠的医疗设备,拯救了多少战士的生命。”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展示了三位实业家在建国后的贡献,以及家族后代如何继续他们的公益事业。当看到自己参与扶贫项目的照片也出现在展览中时,三人都愣住了。
“这个展览不仅关于过去,”宋禾轻声说,“也讲传承。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延续他们的精神。”
走出展览馆时,已经下午三点。四人沉默地走着,各自消化着刚才看到的一切。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爷爷总是强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晏亦川首先打破沉默。
黎知许点头:“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升旗,他说:‘知许,你要记住,家的命运永远跟国连在一起。’今天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宋宴倾掏出手机:“我得给我爸打个电话,多问点事。”
宋禾按住他的手:“晚上家宴再说。现在带你们去个别的地方。”
车开到一条胡同口,四人步行进去,在一扇不起眼的红门前停下。宋禾敲敲门,一位老人开门看见他的军装,立即侧身让他们进去。
院子里别有洞天,是传统的中式庭院,青砖灰瓦,回廊蜿蜒。老槐树下摆着藤椅,几位老人正在喝茶聊天。黎知许一眼认出其中一位——
“爷爷?”他惊讶地叫出声。
黎鹤声转过头,笑眯眯地说:“来了啊。”
不光黎知许的祖父,宋宴倾的祖父宋怀谨和晏亦川的祖父晏西岭都在。三位老人和一群同样年长的老人坐在一起,那些老人大多穿着传统的中山装,虽然年纪大了,但腰板笔挺,目光炯炯。
“这是……”宋宴倾小声问宋禾。
“每年今天的聚会,”宋禾低声解释,“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代的小范围聚会。咱们三家一直都有人来。”
一位满头银发但精神很好的老人走过来:“小禾,这几位年轻人是?”
宋禾立即立正敬礼:“李将军,这是我弟弟宋宴倾,这两位是他朋友,黎知许和晏亦川,都是黎家和晏家的后代。”
老人眼睛一亮:“黎绍钧的曾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