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9(1 / 2)
章赞许地点头:“李白这不是用船上之人的视角来写这首诗,他是站在天上写的。”
所有人心里除了敬佩,再也说不出别的什么话了。
站在天上写诗,那可不就是谪仙人吗?
良久,有人长舒一口气,深深感叹道:“诗仙诗仙,李太白当真是无愧诗仙之名!”
【作者有话要说】
别急嗷,虽然只有四千五,但是我待会还有一章,得十二点之后了。写的比我想象的慢呜呜呜
第135章李白:少瞧不起人了!
【二十四岁的李白第一次出蜀,途径安徽当涂,作的就是这样让人惊艳的千古名篇。】
【而这,才仅仅是李白的起点。】
【他出四川,游览名山大川,二十四岁的李白就已经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来到战国时期楚国旧地荆门,随着李白的行进,高山渐渐隐去,平原逐渐进入视线,江水奔腾涌入这无边的莽原。】
【于是李白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行至荆门以下,河流逐渐平缓,李白低头就瞧见了月亮的影子倒影到了河水之中。而白天的时候,天上是没有月亮的,天上的彩云不断变幻,李白想,或许这云彩也会落到水里,形成倒影。于是李白觉得,天上的云彩,是水中的海市蜃楼。】
【于是李白又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首诗里能有一句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就已经是难得的珍贵,而一个诗人能有一句这样口口相传的诗句,就足够这个诗人的名字被大多数的人记住。】
【但李白仅仅一首《渡荆门送别》中,就出了两句。】
天幕上的画面随李白的诗而动。
于是众人一会看到了接天的大荒,一会看到了奔涌的江水,一会又能看到无边的海市蜃楼。
没有人知道这海市蜃楼,究竟是天上的,还是海里的。
“真美啊……”
“李白写景实在是一绝。”
“我不懂诗,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些景都很好看。”
“我也能听懂神音说了什么,李白一首诗里就出现了两句千古传诵的佳句。”
“真让人感叹,但你要知道,诗仙李白绝不仅仅是只有一首诗。”
文武百官在看一场视觉盛宴。
贺知章赞叹:“李白的想象实在是大胆而又瑰丽。”
“想必李白这次的外出游历,当真是看到了很多的美景。”
“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后人说,总觉得李白没有老过了。”
这诗实在是太意气风发,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仙极为昂扬的自信。
有官员感叹了一句:“诗仙比诗圣早出生很多年,那毕竟是盛唐孕育出来的诗人呐,怎能不沾有盛唐的气度呢?”
所有人又都想起了那个盛唐。
天幕反复多次讲述安史之乱,从各个角度来把唐朝大厦是怎样一点点倾颓演示给所有人看。
于是所有人,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身陷安史之乱的阴影之中。
是的,他们这些触及朝廷核心地的官员们在这几年都紧绷着脑袋中的一根弦。
他们怕帝王昏庸,怕奸臣当道,怕天幕讲述的一切照实发生。
那样一个表皮繁华而内里腐烂的大唐不是他们想要的。
他们一众人谨小慎微低头前行了实在太久,久到忘记抬头看看他们所创造的新大唐究竟是什么模样。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被捆的结结实实。
安禄山就躺在地上,进的气没有出的气多了。
早在高封两位将军,颜氏一家,还有哥舒翰等诸位大臣将军一个接着一个来到这里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快把自己吓死了。
他到底不是天幕里的安禄山,也终究没有实打实经历过帝王给的那些宠爱。
他是被李隆基带着坏心“揠苗助长”拔起来的,他没有那份见识,没有那些阅历,更没有成堆金银堆起来的胆识。
早在李隆基知道他是安史之乱罪魁祸首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