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弓弦(1 / 2)

加入书签

“主公此举甚妙!”

一人赞道“康熙与我华夏于盛京大举对垒,内部又天灾不断,咱们等船修好,兵精粮足,直接绕开山海关,去抓他多好!”

“是啊,如此不必担忧正面破关伤亡过大,又不必担心爱新觉罗皇室南下逃去江南为患。”

“我看未必,江南本来也不怎么服他们,他们恐怕是不会逃过去的,当初……那可是不封刀的,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哎,咱们还是应该再努努力,早日解救全国人民于水火。”

“是啊,入关势在必行。”

“什么入关,咱直接闪击京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华夏!”

有了具体的目标,本就蓬勃展的华夏政权愈有干劲儿,也越繁荣昌盛。

因为有了水泥,在修建城墙,堡楼之余,殷灵毓也一直在修路,再加上已经有了弹簧,自然也有人琢磨出了四轮马车的减震装置,还有华夏的蜂窝煤,廉价盐糖,羊毛衣衫,精美布匹,种种诱惑叠加起来,外地商队尚且拦都难以拦住,更不用提本地的经济展。

虽然需要交税,可挣得多才交得多啊!

对于大部分小本买卖的人来说,这点钱交给公家,可比交保护费划得来许多。

同样是交一部分收益,现在可没有欺行霸市,也没有苛捐杂税,还有民兵给他们调解纠纷,维持秩序呢!

就算是需要交得多的少数几个大商贾,也是被指导员和政委约谈过的,深刻意识到自己提供就业岗位和经济,华夏也会提供方便和扶持,是良性而互惠互利的,他们可不能目光短浅,到时候华夏倒了,他们也落不到好。

再说了,从前商贾低声下气的,现在他们至少可以安心做生意,有尊严,被尊敬。

不时便会有人恍然。

这里和大清,太多不一样了。

在华夏,可以看到昔日的索伦猎手穿着工装,和汉人工匠一起调试机器,满族大娘和汉族媳妇在纺织厂里并肩工作有说有笑,厂门口的黑板报上还写着表彰某某生产标兵的事迹。

士兵们休假时会帮百姓修缮房屋,收割庄稼,百姓则自组织起来,给巡逻的战士送吃食,纳鞋底。

这是从前的他们难以想象的场景。

广袤的黑土地上也不再是荒芜和零星的高粱秆,而是被规划整齐的田垄覆盖。

土豆,玉米,红薯与传统作物间作套种,最大限度地利用着土地和阳光,新修的水利沟渠纵横交错,确保旱涝保收,有人路过时还会笑着吹牛。

“这块,还有那一排,那可是我和来咱这儿起义军政委一起挖的!”

“可得了吧!

都拿出来念叨八百遍了你!”

旁人笑道“撒楞回家吧!

一会儿夜校老师来了,赶紧先吃饭!”

“哎呀,农忙完了再开学这点是真好啊,起码咱这地里是种完了的。”

“可不嘛,再说了夜校的灯也比咱自己家的亮啊,在那儿练写字眼睛不花。”

“哎?要不……咱俩今儿提前过去?”

“行啊!”

俩人一拍即合,兴冲冲往家赶去。

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清廷。

且不说盛京停驻的大军,因其被拖拖拉拉的军饷,越来越敷衍的军粮,而被华夏的“肉包子战略”

侵蚀走了多少,单说辽宁境内,也是烂账一笔接一笔。

大军的停驻对盛京和周边乡镇并非什么好事,抢粮,拉夫,骚扰妇女之事时有生,军队视百姓如羔羊,百姓视军队如寇仇。

青壮要么被强拉壮丁,填进了辽河前线那座巨大的兵营,要么就只能举家逃亡,逃向华夏,强征过后,往往一个村子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对着龟裂的土地和贫瘠的收成无声垂泪。

江南也好不到哪里去,市集冷清,店铺关门歇业者十有三四,仅存的开业店铺也门可罗雀,商品寥寥。

毕竟“协饷”

,“捐输”

,“厘金”

≈nbp;各种名目的税卡层层盘剥,使得货物流通近乎停滞了下来。

最显著的变化便是盐价飞涨,官盐奇贵,官府对此视而不见,但私盐贩子,还有走私关外廉价盐的商队,被抓住便是杀头重罪,百姓只能淡食度日。

昔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